
[a large number of] 與人的身高或重量相等,形容數量多
等身書
等身金
著作等身
與身高相等。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生平所著之書,雖無裨於人心、世道,若止論等身,幾與 曹交 食粟之軀,等其高下。”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三七:“故人有子尚饘粥,抱君等身大著作。” 魯迅 《野草·過客》:“過客--約三四十歲,狀态困頓倔強,眼光陰沉,黑須,亂發,黑色短衣褲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脅下挂一個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
“等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意義
指物體或數量與人的身高或重量相等。例如“等身金”指黃金數量與人體重量相當,形容財富極多。
引申義
用于比喻數量極多,尤其是與個人成就相關的積累。典型用法如“著作等身”,形容一個人著作摞起來的高度與其身高相等,強調學術或創作成果豐碩。
文學作品
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提到“若止論等身,幾與曹交食粟之軀,等其高下”,通過對比強調著作的體量。
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抱君等身大著作”,則用“等身”贊譽友人的學術成就。
現代語境
如:“楊冰數論著作等身,成為中外知名學者”,或“他一生科研成果等身,終獲院士稱號”。
“等身”最早見于清代文獻,原指物理高度的相等,後逐漸抽象化為對數量的誇張描述,尤其用于學術、藝術等領域。法語中亦有類似表達,如“grandeur nature”(原尺寸)可對應字面意義。
該詞通過具象與抽象的結合,生動傳達了“數量龐大”或“成就卓著”的語義,常見于褒義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