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lk back and forth]∶徘徊,走來走去,不知道往哪裡走好
(2) [hesitate]∶猶豫不決
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 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1).徘徊。《詩·王風·黍離序》:“閔 周 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屬有一人,遊林迷路,彷徨往來,悲號慟哭。” 魯迅 《三閑集·革命咖啡店》:“即使我要上去,也怕走不到,至多,隻能在店後門遠處彷徨彷徨,嗅嗅咖啡渣的氣息罷了。”
(2).盤旋貌。《莊子·天運》:“風起北方,一西一東,在上彷徨,孰噓吸是?” 成玄英 疏:“彷徨,迴轉之貌。” 宋 蘇轼 《清風閣記》:“風起於蒼茫之間,彷徨乎山澤,激越乎城郭道路。”
(3).優遊自得。《莊子·大宗師》:“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 成玄英 疏:“彷徨、逍遙,皆自得逸豫之名也。”《韓詩外傳》卷五:“ 孔子 抱聖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遙乎無形之鄉。” 漢 王褒 《九懷·匡機》:“彌覽兮九隅,彷徨兮蘭宮。”
(4).謂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漢 班固 《白6*虎通·宗廟》:“念親已沒,棺柩已去,悵然失望,彷徨哀痛。”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六:“ 符離 之役,諸軍皆潰,唯存帳下千人,某終夕彷徨,而先公方熟寝,鼻息如雷。” 艾蕪 《對目前文藝的一點感想》:“一些文藝工作者在 林6*彪 、‘四6*人6*幫’橫行的十年中,受過害,成為驚弓之鳥,一聽見放松的弓弦,又要緊緊地張起,便不知所措了,拿着筆,彷徨四顧。”
(5).猶疑不決。 魯迅 《兩地書·緻許廣平六6*四》:“就隻怕我一走, 玉堂 立刻要被攻擊,因此有些彷徨。” 魯迅 《書信集·緻增田涉》:“《十竹齋箋譜》第一冊,不久前出版,當時拟即奉寄,因你寄來的某個信封上寫着什麼旅館名字,就‘彷徨’起來了。”
(6).蟲名。《莊子·達生》:“野有彷徨,澤有委蛇。” 成玄英 疏:“其狀如蛇,兩頭,五采。”
徬徨:1.徘徊。來回行走。《國語·吳語》:“王親獨行徬徨於山林之中。”《文選·班固<西都賦>》:“既懲懼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徬,一本作“ 彷 ”。 高步瀛 李 注義疏:“徬徨、彷徨、方皇、房皇并同。” 唐 谷神子 《博異志·蘇遏》:“一更已後,未寝,出於堂,徬徨而行。”
(2).徘徊。心神不甯貌。 明 李東陽 《夜過仲家淺閘》詩:“我時兀坐驚舂撞,攬衣而起心徬徨。” 巴金 《新生》:“我拼命掙紮了許久,急得汗出如漿,心也徬徨無主,好像真正到了死的境地。”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彷徨漢語 快速查詢。
“彷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猶豫與迷茫
多用于形容人在面臨重大抉擇或困境時,因方向不明而産生的焦慮感。例如:
“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沒有彷徨失措”。
這種狀态常伴隨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如“理想與現實的交鋒讓人彷徨”。
文學與情感表達
在文學作品中,“彷徨”常被用來刻畫人物的複雜心境。例如:
“彷徨”既描述外在的徘徊行為,更深刻反映内心的迷茫與掙紮,常見于文學、哲學及日常生活對複雜心境的表達。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魯迅作品集。
彷徨是一個表示迷茫、不知所措的詞語,形容人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猶豫和困惑。在人生的某個節點,當面臨重要的選擇、遭遇困境或思考人生的意義時,往往會讓人産生彷徨的情緒。
彷徨的拆分部首是彳(走),往往表示行走的動作;徨表示心神不定。彷徨總共有11畫。
“彷徨”的來源較為複雜。在古代,彷和徨分别是表示走失、離開和迷路的意思。後來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彷徨”這個詞語,表示一個人迷茫、困惑時的心理狀态。
在繁體字中,“彷”和“徨”字的結構和簡體字一樣,隻是筆畫的順序和一些細節上有所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根據《說文解字》和其他文獻的記載,古時候“彷徨”的寫法有:彷作仿不過來、徨走失、亡迷失。
1. 他在失業後陷入了彷徨的狀态,不知道接下來該何去何從。
2. 青年時期的我曾經曆過彷徨和迷茫,但最終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彷徨的常見組詞有:彷徨不定、彷徨無措、彷徨失志。
彷徨的近義詞包括:迷茫、困惑、迷路、徘徊。
彷徨的反義詞包括:堅定、明确、果斷。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講述了彷徨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彷徨這個詞語。【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