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庫平的意思、庫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庫平的解釋

舊 中國 部庫征收租稅、出納銀兩所用的衡量标準。 清 康熙 時制定。 光緒 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規定庫平為權衡的标準,庫平一兩等于37.301克。《清史稿·食貨志五》:“ 光緒 十四年, 張之洞 督 粵 ,始用機器如式試鑄(銀元), 李鴻章 繼任續成之,文曰‘ 光緒 元寶,庫平七錢二分, 廣東省 造’,幕絞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庫平是中國清代官方制定的銀兩計量标準,主要用于國庫收支、賦稅征收及貨币鑄造的基準單位。這一制度起源于康熙年間,在《清會典》中明确記載其作為“戶部權衡銀兩之則例”,是清政府統一全國銀兩成色與重量的核心規範。

從功能上看,庫平包含兩個維度:

  1. 成色标準:規定庫平銀的含銀量須達到93.5374%(即“紋銀”标準),确保貨币質量;
  2. 重量标準:1庫平兩約合37.301克,但實際執行中存在地域差異,例如福建的“閩關平”比中央庫平重6.5%。

曆史文獻如《清史稿·食貨志》提到,庫平體系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厘定币制則例》中被重新定義為“元”單位的基礎,1庫平兩相當于37.301克純銀。該制度隨着1933年國民政府推行“廢兩改元”政策而廢止。

權威研究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中國近代貨币史資料》指出,庫平制度反映了清代貨币管理的中央集權化嘗試,但其地方執行差異也暴露出傳統銀兩體系的局限性。

網絡擴展解釋

“庫平”是清代至民國初期用于政府財政收支的銀兩衡量标準,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庫平是清政府戶部(相當于財政部)制定的官方銀兩計量标準,主要用于稅收征收、國庫銀兩出納等官方財政活動。其名稱中的“庫”指國庫,“平”意為衡量标準。

二、曆史沿革

  1. 制定時間:康熙年間初步确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度支部(原戶部)正式規定為全國權衡标準。
  2. 重量标準:1庫平兩=37.301克(主流記載),但不同文獻存在細微差異,如《馬關條約》中采用37.31256克。

三、應用場景

四、與其他衡量标準的區别

清代還存在多種銀兩計量标準:

五、廢止時間

隨着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元”政策實施,庫平制度退出曆史舞台。

注意:将“庫平”解釋為“公平、公正”的成語,這與曆史文獻中的定義不符,可能為誤載。建議以財政計量标準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掰文兒八鄰苞蘖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邊險不度稱顯蚩笑楚縠道眼逗延短長吟耳刮子二姓幹盡宮钿晷景還家胡母郊祭絞刑郊飲錦綳金花帖子雞皮栗子懇悃快蟹蘭室量核潾潾盲動主義蒙鄙镆幹樵途挈搐碁局欽幸遒警鼽衄秋霜勸酒胡撒酒瘋,撒酒瘋兒撒散潲水射雕十上瞬動肆器酸齋太宮天門冬天竅同光頭蓋脫骖脫頤瓦釜雷鳴外寇侮手侮腳斜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