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谑,玩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生》:“ 周 作駢词,歷叙平生,颇涉狎謔。”
“狎谑”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xiá xuè,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言语或行为不庄重,带有轻浮、戏谑的意味。核心在于“亲昵而不合礼节的玩笑”,常用于描述过度随意的互动,可能引发他人不适。
二者结合后,整体含义偏向贬义,指因过度亲昵而失去分寸的玩笑。
使用该词时需注意场合,因其隐含对行为的负面评价,可能涉及对他人的批评。
狎谑是一个指代玩笑、幽默的动作或言辞的词语。
狎字由犬部和夕部组成,共有11个笔画;谑字由讠部和畐部组成,共有12个笔画。
狎谑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卫风·氓》中,用以描写卫庄公对妻子进行幽默调侃。
狎谑的繁体字为「狎謔」。
古代对狎谑的写法有所不同,包括「狎晳」、「狎夕」等多种形式。
他以狎谑的口吻对我说:“你是世界上最搞笑的人。”
狎谑地、狎谑话、狎谑态度
调侃、嘲笑、讽刺
认真、严肃、庄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