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奮不顧身;置生死于度外。 漢 賈誼 《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宋 蘇轼 《賜太師文彥博乞緻仕不許批答》:“其所以忘身徇國,捨逸就勞者,豈有求而然哉!”
忘身是漢語複合詞,由“忘”(忘記)和“身”(自身、性命)構成,其核心含義指為某種崇高目标或緊急情勢而将個人安危、生死置之度外,體現了一種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以下是詳細釋義:
指忘記自身安危,不顧個人生死。
強調在關鍵時刻(如盡忠職守、見義勇為、為國效力時)主動忽略個人利益乃至生命危險,專注于更高目标。
例:“士卒感其義,皆忘身效命。” —— 形容士兵被将領的義氣感動,不顧性命奮力作戰。
多用于描述忠臣、勇士為君主、國家或道義犧牲自我。
例:“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體現儒家“成仁”高于“求生”的忘身精神 。
引申指因極度投入某事(如工作、創作)而忽略身體需求或外界幹擾,近義于“廢寝忘食”。
例:“科研工作者常忘身鑽研,通宵達旦。”
定義:“謂奮不顧身;置生死于度外。” 收錄于第二版第7卷第747頁 。
釋例引《報任安書》:“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 ——司馬遷贊李陵“忘身”報國 。
标注為書面語詞,強調“為公義而自我犧牲”的語境 。
“忘身”承載中國傳統文化中重義輕生的價值觀,與“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一脈相承,常見于頌揚英雄氣節的詩文。如文天祥《正氣歌》中“鼎镬甘如饴”即是對“忘身”精神的極緻書寫 。
參考來源:
“忘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奮不顧身、置生死于度外,常用于描述為理想、責任或他人而自我犧牲的精神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漢典》《出師表》等來源。
百伎傍花隨柳暴殄天物北聲杯盂博大步光插隊落戶長翼剗卻朝典重審丑婆子搭便車達德反面妃子攻權圭荜輝然鹄箭護書匣蔣蔣堅緻祭東孑絃潔修矜束恺獻考點客塗狂歡枯焦例贈龍魂梅花脯民委木杻暮禽南箕淺顯易懂妻兒老少輕炮親事官儒俊若下散裂孀單雙阙汰虐歎鳳湯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天壤之隔調悅枉害溫州亂彈淆譌奊诟洩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