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身的意思、忘身的詳細解釋
忘身的解釋
奮不顧身;置生死于度外。 漢 賈誼 《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宋 蘇轼 《賜太師文彥博乞緻仕不許批答》:“其所以忘身徇國,捨逸就勞者,豈有求而然哉!”
詞語分解
- 忘的解釋 忘 à 不記得,遺漏:忘記。忘卻。忘懷。忘我。忘情。忘乎所以。 記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身的解釋 身 ē 人、動物的軀體,物體的主要部分:身軀。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樹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獻身。 親自,本人:自身。親身。身教。身體力行。 統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敗名裂
網絡擴展解釋
“忘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奮不顧身、置生死于度外,常用于描述為理想、責任或他人而自我犧牲的精神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理解:“忘”指忘記、忽略,“身”指自身。合指忽略個人安危或利益,強調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
- 近義詞:舍生忘死、奮不顧身、公而忘私。
二、曆史出處與用法
- 古代典籍:
- 漢代賈誼《治安策》提到“主耳忘身,國耳忘家”,指臣子為君主和國家舍棄個人安危。
- 諸葛亮《前出師表》中“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形容将士為報效國家而置生死于度外。
- 文學擴展:
- 宋代蘇轼曾用“忘身徇國”贊頌文彥博的忠誠。
- 現代例句如“徇國忘身的英雄流芳百世”,延續了其褒揚奉獻精神的語境。
三、使用場景
- 褒義語境:多用于贊頌英雄、忠臣或具有犧牲精神的人物,如“将士忘身抗敵”。
- 哲理表達:可引申為專注忘我的境界,如“心如枯井,忘身于世”描述超脫世俗的心境。
四、注意事項
- 情感色彩:該詞含強烈褒義,不宜用于負面或中性描述。
- 現代適用性:雖源自古代,但現代仍可用于表彰無私奉獻的行為,如抗疫中的“醫護人員忘身奮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漢典》《出師表》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忘身的意思
忘身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忘記自我,沉浸于某種境況或事物之中。它具有超脫個體的含義,意味着可以将自我置于一旁,專注于某種狀态或活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忘身的部首是心,表示與心理狀态相關。它的筆畫數為九劃。
來源和繁體
忘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定公十二年》中,原文是“無憂乎?無忘身乎?”意思是沒有煩惱嗎?沒有忘記自我嗎?在繁體字中,忘身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忘身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辭海》中出現的寫法是“忘軀”,表示忘記身體。
例句
1. 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常常會忘身于自己的作品之中,沉浸于創作的快樂中。
2. 她整天忙于工作,忘身于職業生涯,忽略了周圍的親人。
組詞
忘記、忘情、忘年、忘卻、忘我、忘形。
近義詞
贊美、陶醉、入迷、專注。
反義詞
自律、珍惜、記憶、清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