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厚方正。貞,通“ 正 ”。 漢 王符 《潛夫論·贊學》:“而況君子敦貞之質,察敏之才,攝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師……其不有濟乎?”
“敦貞”為古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詞義需結合單字訓诂及文獻用例綜合考釋。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體系分析,“敦”本義為厚道、笃實,《說文解字》釋“敦,怒也,诋也。一曰誰何也”,後引申為敦厚、勤勉之意;“貞”在《爾雅·釋诂》中訓為“固也”,指堅定不移的節操或品行。
二字合用時,可溯至《大戴禮記·衛将軍文子》“敦貞足以帥事”之句,此處指代忠厚剛正的道德品格。清代學者王聘珍在《大戴禮記解诂》中注疏:“敦者厚也,貞者正也,言其性醇厚而守正道也。”該詞在古代多用于描述士大夫的德行修養,如明代方孝孺《宗儀·務學》有“敦貞亮之操”的表述,強調内外兼修的人格特質。
需特别說明的是,“敦貞”在當代《現代漢語詞典》《新華詞典》等通用辭書中未單獨立目,其語義解析需依托權威古籍注疏及訓诂學成果。讀者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中華書局版《漢語大詞典》第5冊第23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說文解字注》等相關典籍文獻。
“敦貞”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dūn zhēn,其核心含義為敦厚方正。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敦”指敦厚、誠懇,“貞”在此處通“正”,意為正直、端正。組合後形容人品德質樸厚重且行為端正,強調内外兼修的特質。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符的《潛夫論·贊學》:“而況君子敦貞之質,察敏之才,攝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師……其不有濟乎?”。此處以“敦貞”描述君子的内在品質與外在修養的結合。
字詞解析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中,形容人的品格特質,如“敦貞之質”即指兼具敦厚與正直的禀性。
“敦貞”是融合道德厚重與行為端正的複合詞,常見于古典文獻,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義内涵。
阿監百世流芳慘恨朝倫程控赤銅輴欙竄絕翠眊存在達臣滴笃班恩盼方邵凡例繁鄭風傻附義歌撰公地功宗規避貴真黑鉛候長黃鐘矯詞酒暈糚橘露颏頤愧懅老萊妻撈淩聯播六言魅虛濛雨免禮彌漫摸門不着杷杆船平溢辟人竅門青螭任率融镕榮渥賽錦标社閃面蛇精壽民土舍望江亭王内舞爪張牙仙官相呴以濕洗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