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權宜之策草拟國書。《漢書·匈奴傳下》:“又 高皇後 嘗忿 匈奴 ,羣臣庭議, 樊噲 請以十萬衆橫行 匈奴 , 季布 曰:‘ 噲 可斬也,妄阿順指!’於是大臣權書遺之,然後 匈奴 之結解,中國之憂平。” 顔師古 注:“以權道為書,順辭以答之。”
“權書”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指以靈活變通的方式草拟國書,常用于應對緊急或複雜的外交局勢。例如《漢書·匈奴傳》記載,漢朝大臣曾用“權書”回應匈奴,通過臨時調整措辭化解危機。其核心特點是:
《權書》是北宋文學家蘇洵撰寫的軍事理論著作,包含十篇論述:
現代語境中,“權書”偶被引申為權威性文件(如法律文書或專家著作),但此用法較少見。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書》相關記載及蘇洵《權書》原文。
《權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有多重解釋。一般來說,它可以指代由權威機構或個人頒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或合同。這些文件通常用于确認、承認或記錄某種權利、義務或責任。
《權書》可以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來理解其構成。根據漢字的構造規則,它的部首是“木”(mù),表示與木材或木制品相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為9,分别是“丿、一、丶、一、一、丶、一、一、丨”,讀音是quán shū。
《權書》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來源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和文化傳統,用于指代頒布或認可的權威文件。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仍然是“權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與現代有所不同。據記載,在古代寫法中,《權書》通常采用了不同的字形,并且添加了更多的筆劃和變化。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根據時代和文獻來确定,現在已經有很多古籍和甲骨文研究正在幫助我們了解古代漢字的演變。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權書》在不同語境下的應用:
與《權書》相關的組詞有:權威、文件、合同、契約。
近義詞包括:公證書、合法文件、權證。
反義詞可以有:非法文件、無效合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