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心鹂舌的意思、鸮心鹂舌的詳細解釋
鸮心鹂舌的解釋
鸮鳥的心,黃鹂的鳴聲。比喻居心狠毒,但說話動聽。《歧路燈》第七二回:“這 紹聞 當不住鴞心鸝舌的話,真乃是看其形狀,令人能種種不樂;聽其巧言,卻又掛闆兒聲聲打入心坎。”
詞語分解
- 鸮的解釋 鸮 (鴞) ā 〔鸱鸮〕見“ (鴞)鸱”。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 舌的解釋 舌 é 人或動物嘴裡辨别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舌頭。舌耕(a.指讀書勤奮;b.舊時學者授徒,依口說謀生,好像農夫耕田得粟)。唇槍舌劍。 語言辯論的代稱:舌戰(激烈議論)。 像舌頭的東西:帽舌。火
網絡擴展解釋
“鸮心鹂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1. 拼音與釋義
- 拼音:xiāo xīn lí shé(部分網頁标注為“rén xīn lí shé”,但根據主流詞典如、,應以“xiāo”為準)。
- 釋義:鸮(貓頭鷹)的心腸,鹂(黃鹂)的鳴聲。比喻内心陰險狠毒,但言辭甜美動聽,強調表裡不一的虛僞性格。
2. 出處與例句
- 出處:清代李綠園的小說《歧路燈》第七十二回:“這紹聞當不住鸮心鹂舌的話,真乃是看其形狀,令人能種種不樂;聽其巧言,卻又挂闆兒聲聲打入心坎。”
- 用法:聯合式結構,多作賓語或定語,用于形容虛僞狡詐之人(如:“此人鸮心鹂舌,不可輕信”)。
3. 象征與對比
- 鸮(貓頭鷹):古時被視為不祥之鳥,象征陰暗、狠毒。
- 鹂(黃鹂):叫聲悅耳,象征美好與動聽。
- 核心對比:通過兩種動物的特質,突出“内心險惡”與“表面甜美”的強烈反差,警示人們勿被表象迷惑。
4. 補充信息
- 繁體寫法:鴞心鸝舌。
- 生僻程度:屬于生僻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 近義成語:口蜜腹劍、佛口蛇心。
如需進一步查閱,可參考《歧路燈》原著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義解釋
《鸮心鹂舌》是一個成語,形容人能夠機智、巧妙地運用言辭,善于辭令和口才。
拆分部首和筆畫
《鸮心鹂舌》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鳥”和“言”,共計12個筆畫。
來源
《鸮心鹂舌》一詞出自北宋郭祥正所著的《鶴林玉露》一書。該書記載了唐代崔珙善辭令之事,其中有一段描寫了崔珙與李林甫辯論時運用鸮心鹂舌的情節。
繁體
《鸮心鸂舌》(繁體字中“鹂”字在右邊加了細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漢字本寫法為“鴞心鸝舌”。其中,“鴞”為鸮的古稱,“鸝”為鹂的古稱。
例句
他的口才非常了得,每次辯論總能運用《鸮心鹂舌》,令對手無法反駁。
組詞
鸮鳴(形容鸮鳥的叫聲)
心照不宣(形容雙方心意相通,卻沒有明說)
鹂飛孔雀(比喻文章或言辭華麗而辭藻繁蕪)
近義詞
舌燦蓮花、口若懸河、辭令出衆
反義詞
詞不達意、說話不利索、笨口拙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