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北朝 時, 北魏 、 東魏 、 西魏 、 北齊 、 北周 立國北方,史稱 北朝 ,以與立國南方,疊相更替的 南朝 ( 宋 、 齊 、 梁 、 陳 )相對。參見“ 南北朝 ”。
(2).泛指北方的王朝。多指少數民族政權。《新五代史·晉高祖皇後李氏》:“昔先帝起 太原 時,欲擇一子留守,謀之北朝皇帝,皇帝以屬我。”此指 契丹 。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逸文》:“ 景德 中,朝廷始與北虜通好,詔遣使将以‘北朝’呼之。”此指 遼 。
北朝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指中國曆史上與南朝并存的一個北方政權時期(公元386年—581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朝代。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北朝特指西晉滅亡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更疊形成的時代。北魏統一黃河流域(439年)标志着北朝正式開端,後分裂為東魏、西魏,再演變為北齊、北周,最終由隋朝統一。其地理範圍涵蓋華北、關中及河西走廊,與建康(今南京)為中心的南朝形成政治對峙。
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如遷都洛陽、改漢姓),加速鮮卑族與漢族的文化融合,重構北方社會結構。此特征使北朝成為中華多元一體格局的關鍵階段。
北周創立府兵制,将農耕與軍事結合,為隋唐兵制奠定基礎,體現北朝制度對後世的影響。
以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佛教藝術在此時達到高峰,反映宗教與政權結合的獨特文化形态。
在語言學中,“北朝”一詞亦用于:
權威參考來源
北朝是中國南北朝時期(420-589年)北方政權的統稱,與南朝(宋、齊、梁、陳)形成南北對峙格局。以下是詳細解釋:
北朝指公元386年至581年間,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五個政權: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些政權以鮮卑族為主,最終由隋朝繼承北周疆域完成統一。
北朝與南朝長期對峙,雙方以長江為界,形成政治、軍事對立,但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共同推動南北朝時期的多元發展。
北朝是少數民族主導的北方政權序列,通過改革與融合為隋唐統一創造了條件。其曆史貢獻主要體現在制度創新和民族整合上。
安然無事敗家精寶钿并育冰甃逼上梁山篦子搏牛之虻不從晨提夕命齒如含貝沖郁臭豆腐疵颣蹙擊盜聲登興踮踵隄遏抵梧獨處愁奪氣方币販易反羽風長逢時遇節赴蹈湯火拱手而降工種海底撈針歡泰回鋒檢問皆悉狤獠進本退末懼選曠宗利力爐炷面禳明細賬摹索胚子僻倪匹諸慶戴輕徭薄稅七襄山薮神禽嗜芰悚悚睟顔歪死纏忘身韱察翔驎銜玉賈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