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守候于宮門。《漢書·王莽傳上》:“庶民、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書者日千餘人。”《後漢書·質帝紀》:“或以喜怒驅逐長吏,恩阿所私,罰枉仇隙,至令守闕訴訟,前後不絶。” 晉 潘嶽 《西征賦》:“感市閭之菆井,歎屍 韓 之舊處,丞屬號而守闕,人百身以納贖。”
(2).官員等候補缺。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其下州縣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錢八6*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選、待除、守闕通之,蓋六七年而得三年之祿,計一月所得,乃實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實不能及三四千而已。”《元典章·吏部四·守阙》:“其新官守闕者,不以廉恥自拘,往往挈領家屬,前去任所或境内居住。”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守阙漢語 快速查詢。
“守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守候于宮門
指古代官員、百姓等在宮門外等候,通常與上書、訴訟等事務相關。例如《漢書·王莽傳》記載“庶民、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書者日千餘人”。
官員等候補缺
指官員等待職位空缺以便補任。宋代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提到地方官吏需“守選、待除、守闕”,需多年才能獲得正式俸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史料原文。
守阙(shǒu què)一詞指守衛城樓或關口的人,代表着保衛國家、守衛家園的意義。該詞拆分部首為宀和九,宀是漢字的意符,表示有關于房屋、屋頂的意思;九是指數目,象征着高大莊重。總共有14畫。
“守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秦始皇在修建萬裡長城時,派遣大臣将“守阙”一詞刻在軍事設施和城牆上,用以激勵士兵們保衛邊疆。
在繁體字中,守阙被寫作「守闕」,發音則為「shǒu què」。在古時漢字寫法中,守阙的形狀也有所變化,例如“守阙”的古字形為「守厥」。
以下是一些關于“守阙”的例句:
1. 忠誠守阙,捍衛家國。
2. 士兵們守阙有責任心,時刻準備着保家衛國。
3. 他毅然決然地守阙,不容任何邪惡侵蝕。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
守衛、保衛、戍守、護衛。
守阙的近義詞是烽火台,反義詞是離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