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阙的意思、守阙的詳細解釋
守阙的解釋
(1).守候于宮門。《漢書·王莽傳上》:“庶民、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書者日千餘人。”《後漢書·質帝紀》:“或以喜怒驅逐長吏,恩阿所私,罰枉仇隙,至令守闕訴訟,前後不絶。” 晉 潘嶽 《西征賦》:“感市閭之菆井,歎屍 韓 之舊處,丞屬號而守闕,人百身以納贖。”
(2).官員等候補缺。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其下州縣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錢八6*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選、待除、守闕通之,蓋六七年而得三年之祿,計一月所得,乃實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實不能及三四千而已。”《元典章·吏部四·守阙》:“其新官守闕者,不以廉恥自拘,往往挈領家屬,前去任所或境内居住。”
詞語分解
- 守的解釋 守 ǒ 保持,衛護:守成(在事業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守禦。守身(愛護自身,保持自己的品節)。守節。守恒。守望相助。墨守成規。 看管:看守。守護。 在一個地方不動:守株待兔。留守。 遵照:遵守。守法。守時。 維持原狀,不想改變:保守。因循守舊。 呆在一起:厮守。 節操:操守。 靠近,依傍:守着水的地方,可多種稻子。 古代官名:太守。守祧(中國周代掌管祭祀宗廟的官)。守刺(太守,刺史)。守令(指太守、
- 阙的解釋 阙 (闕) è 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宮阙。 皇帝居處,借指朝廷:阙下。“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 京城,宮殿:“城阙輔三秦”。 陵墓前兩邊的石牌坊:墓阙。 豁口,空隙:“兩岸連山,略無阙處”。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守阙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守阙(shǒu qu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
字面義:守衛宮阙
- “守”指守衛、守護,“阙”原指古代宮殿、祠廟門前兩側的高台,後泛指帝王居所或朝廷。因此,“守阙”最直接的意思是守衛宮門或皇宮。這體現了古代對皇家禁地安全的高度重視。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第3卷,第1388頁“守”字條;《辭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修訂版)第0721頁“阙”字條。
-
引申義/曆史專指:等候補官
- 在唐代官制中,“守阙”衍生出一個特定的制度性含義,指已獲得做官資格(如通過科舉、門蔭等途徑)但尚未獲得實際官職的人,在京城(宮阙所在地)等候職位空缺,以便遞補。這些候補官員被稱為“守選”或“守阙”。
- 來源參考:張晉藩、王超著《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283頁對唐代選官制度的論述;吳宗國著《唐代科舉制度研究》(遼甯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56頁提及守選與守阙現象。
總結核心含義:
“守阙”一詞的核心在于“阙”(宮阙/朝廷)。其基本義是守衛宮門;在特定的曆史語境(尤其是唐代)下,則特指獲得資格者在京城等候官職空缺的狀态,體現了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個環節。
字源參考:
- 守:《說文解字》:“守,守官也。從宀從寸。宀,交覆深屋也。寸,法度也。” 本義為官吏的職責、職守,引申為守衛、保持。
- 阙:《說文解字》:“阙,門觀也。從門從欮。” 本義指宮門、城門兩側的樓台,因其中間有通道,故引申出空缺、缺失之意。
網絡擴展解釋
“守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守候于宮門
指古代官員、百姓等在宮門外等候,通常與上書、訴訟等事務相關。例如《漢書·王莽傳》記載“庶民、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書者日千餘人”。
-
官員等候補缺
指官員等待職位空缺以便補任。宋代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提到地方官吏需“守選、待除、守闕”,需多年才能獲得正式俸祿。
二、讀音與結構
- 拼音:shǒu quē
- 注音:ㄕㄡˇ ㄑㄩㄝ
- 結構:守(上下結構) + 阙(半包圍結構)。
三、引證與例句
- 曆史文獻:
《後漢書·質帝紀》提到因官員濫用職權導緻“守闕訴訟,前後不絶”。
- 現代用法:
多用于描述固守舊制,如“抱殘守阙”(例句:“有些學者抱殘守阙,固步自封”)。
四、補充說明
- 近義詞:無明确常用近義詞,需結合語境。
- 現代適用性: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成語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暗探阿嗜襃拔保駕寶利編欄表象嬖姬不支詫絕察理差尉撤除斥塞瘡疾船老大村伍短盤督參蠹心弓騎公文寒陰鶴隴花攢錦聚蝗孽貨郎鼓降階景界謹攝舊景潑皮聚寶盆可心如意曠適苦不堪言連錢草留守謾視眇漠糜滅冥海幕布批覽切骨之仇切摩葺繕塞種桑琅琅摅暢私越蓑笠讨頭阗塞通谷相愛嫺適小家卸磨殺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