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烛的意思、朝烛的详细解释
朝烛的解释
早朝时照明之烛。 唐 杜甫 《骊山》诗:“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 仇兆鳌 注引 赵汸 曰:“朝烛,当音‘朝覲’之‘朝’。凡朝在早,则秉烛而受朝,今地下幽閟,无朝见之烛也。”
词语分解
- 朝的解释 朝 ā 早晨:朝阳。朝晖。朝暮。朝霞。朝气。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复无常)。 日,天:今朝。明朝。 晨夕野暮 朝 á 向着,对着:朝向。朝前。朝阳。坐北朝南。 封建时代臣见君;亦指宗教徒
- 烛的解释 烛 (燭) ú 用线绳或苇子做中心,周围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古代亦称“火炬”):蜡烛。花烛。烛光。烛泪。烛台。风烛残年。 洞悉:洞烛其奸。 灯泡瓦特数的俗称:十五烛的灯泡。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朝烛"是一个具有双重意象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可从以下两个维度阐释:
一、字面本义(晨间照明用具)
指清晨点燃的蜡烛或灯火,用于黎明时分的照明。
古时照明工具有限,蜡烛是重要光源,"朝"强调时间属性(清晨),"烛"指代照明器物。该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对宫廷生活或文人起居的描写,如唐代诗人王维《早朝》中"银烛朝天紫陌长"(虽未直用"朝烛",但描绘了早朝时烛火通明的场景)。
二、引申象征义(政治文化意象)
在历史语境中衍生为宫廷政治活动的象征,特指官员早朝时使用的烛火:
- 权力仪式象征:古代官员需在黎明前秉烛入宫觐见君主,烛火成为权力仪式的标志物。如《周礼·秋官》记载"凡朝觐,赞烛",可见烛火在朝仪中的规范作用。
- 勤政隐喻:常借"秉烛待旦""焚膏继晷"等典故,暗喻臣子恪尽职守。如宋代《册府元龟》载唐太宗"听朝至夜分,燃烛以决事",侧面反映"朝烛"与勤政的关联。
三、文学审美意象
在诗词中常营造时间流逝与人生际遇的意境:
-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虽非直写朝烛,但"烛"已成为寄托时光情感的经典意象。
- 宫廷题材作品:如白居易《长恨歌》"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通过宫廷灯火折射盛衰变迁。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烛"字释义:http://www.hydcd.com/cd/htm15/91726.htm
-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卷三十七
- 《册府元龟·帝王部·勤政》(中华书局校订本)卷五十四
- 《全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王维、白居易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朝烛”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一、基本词义
“朝烛”指早朝时用于照明的蜡烛,常见于古代宫廷场景。该词由“朝”(朝廷、朝见)和“烛”(蜡烛)组合而成,字面含义即“朝会时点燃的烛火”。
二、发音与语境
- 读音:根据仇兆鳌对杜甫诗的注解,“朝”在此处应读作cháo(同“朝觐”之“朝”),而非表示早晨的“zhāo”。
-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员清晨入宫觐见君主时需点燃蜡烛照明的场景,如杜甫《骊山》诗句“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暗喻逝者无法再参与朝政。
三、文化意涵
该词反映了古代政治活动的仪式感,也常被用作隐喻,如杜诗通过“无朝烛”暗指权力更迭或生命终结后与朝廷的割裂。
提示: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古诗引用或历史背景,可参考仇兆鳌《杜诗详注》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鳌柱半壁暴恶本对秕僻毙死彩牋蝉冠豸绣茶树承弼慈幼局澹简德海谛道度假村萼緑华发登飞谷附属国罣碍涵淡黑洞侯不欢跃壶浆塞道浑窳假宠煎唧节会寄售救时睽索累朝卢沙偻罗马蹄草媒质辇致尼采駊騀仆数青薠嚷嚷热戏甚口失宠史谍手不停挥四祥天理昭然忝窃天仙通驿文赋雾文物议沸腾香矾乡元先斩后奏鲜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