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纰蠹的意思、纰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纰蠹的解釋

敗壞。《陳書·宣帝紀》:“凡厥在位,風化乖殊,朝政紕蠹,正色直辭,有犯無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纰蠹”屬于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構詞法角度解析:

  1. 字義分析

    “纰”本義指布帛、絲縷等織物的破損或散開,《說文解字》注:“纰,缯欲壞也”,引申為事物疏漏、錯誤;“蠹”指蛀蟲,《論衡·商蟲》載:“蠹,木中蟲也”,後喻指侵蝕敗壞的行為。二字組合後,可理解為因蛀蝕或管理疏漏導緻的物質損壞或制度腐敗。

  2. 文獻用例

    該詞偶見于明清文獻,如清代《治浙成規》卷三有“倉庫纰蠹,皆由吏胥侵蝕”的表述,指官吏貪腐導緻國家制度崩壞(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在研究古代制度史時作為專業術語出現。

  3. 權威辭書定位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未單獨收錄“纰蠹”詞條,但“纰”與“蠹”分屬第9卷和第8卷,釋義分别對應“織物瑕疵”與“蛀蝕損害”(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編纂系統)。建議使用者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引申義。

網絡擴展解釋

“纰蠹”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ī dù(部分網頁标注為“báo dù”,但根據古籍引用和主流詞典,應為“pī dù”),其核心含義為“敗壞”,多用于描述制度、風氣或政治等方面的腐敗或缺陷。

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事物或制度的衰敗、腐壞,尤其強調因管理不善或内部問題導緻的惡化。例如《陳書·宣帝紀》中提到:“朝政紕蠹”,即指朝廷政事的敗壞。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對制度、風氣的批判性描述。例如:“纰蠹之政”指腐敗的政治,“風化纰蠹”則指社會風氣的敗壞。

  3. 字義拆分

    • 纰(pī):原指布帛的散線或破損,引申為事物出現漏洞或錯誤。
    • 蠹(dù):本義為蛀蟲,比喻侵蝕、破壞,如“蠹蟲蛀木”。
  4. 相關成語與擴展
    與“纰蠹”相關的成語包括“蠹國害民”“蠹政病民”等,均強調腐敗對國家或社會的危害。

注意事項:

别人正在浏覽...

暗香疏影霸柄巴馬子飽朔變統賓連薄養厚葬不管一二常課禅誦超警詞流倒抹道真打手印點花茶娥綠風旛佛頭石扶風绛帳黼國黻家光施古今圖書集成還筆洄水渦兼存家徒壁立結驷列騎急捷緊繃繃金堤金選九世之仇刊登陵忽亂源緑絲門頭鳴冤叫屈莫須難說話兒譬如閑如簧閃然沈痛失誤收容所受歲缞帻嗣音肅将檀公肉貼身鐵心石腸庭堅頹淡五猖會霧會轄床諧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