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錯誤。 清 王夫之 《尚書引義·說命中二》:“君子之學,仰事天,俯治物,臣以事君,子以事父,内以定好惡而貞淫,外以感民物之應違,而敢恃惝怳之冏光若有覿焉,奉次周旋而無疚惡乎!”
"疚惡"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較為書面化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因自身過失或錯誤而産生的深切内疚與自責心理。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内疚與自責
"疚惡"指個體因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失誤或未能盡責而産生的強烈不安、慚愧與自我譴責的心理狀态。這種情感源于道德自省,強調精神層面的痛苦感。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9年。
道德層面的負罪感
詞義隱含對道德标準的違背,常與"良心不安"相關聯,體現儒家文化中"内省不疚"的倫理觀念(即自我反省而無愧疚)。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來源: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文學與哲學語境
多用于描述人物心理活動,如:
"他因背叛摯友而深陷疚惡,夜不能寐。"
來源:現當代文學作品語料庫(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倫理讨論中的抽象概念
常見于對道德責任的探讨,如:"疚惡感是人性向善的内在監督機制。"
來源:《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詞語 | 側重點 | 情感強度 | 道德屬性 |
---|---|---|---|
疚惡 | 過錯引發的持續自責 | ★★★★ | 強 |
愧疚 | 一般性慚愧 | ★★★ | 中 |
悔恨 | 側重事後懊悔 | ★★★★ | 弱 |
自責 | 自我批評的行為 | ★★ | 可變 |
來源:張志毅《詞彙語義學》,商務印書館,2012年。
該詞承載中國傳統文化中"慎獨""修身"思想,與《論語》"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一脈相承,反映道德自律對精神安甯的影響。
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重印本。
“疚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尚書引義》相關章節或漢語辭書。
跋燭之咨蔔數師猜忤裁心镂舌朝向寵號畜恨磁卡村胥錯刑逮送倒繃孩兒釣伏渡挽湩酪斷生督理防滅奮怒墳丘鹳鵞估度黃菠羅吉地京八寸近前衿纓矩步類推淋頭蓋腦露飲麻亮描摹閩海米奇幕道逆網錢夾前兆勸酒胡日光浴肉重千斤視盲眎聽水冶束水寺廟肆侮素宦索然坦牀唐太宗題紙讬疾萬井挽力魏紅文祝延賢淑校量些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