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垂貌。《文選·張衡<南都賦>》:“布緑葉之萋萋,敷華蕊之蓑蓑。” 李善 注:“下垂貌。” 唐 白居易 《庭松》詩:“春深微雨夕,滿葉珠蓑蓑。”
(2).茂盛貌。 宋 歐陽修 《桐花》詩:“猗猗井上桐,花葉何蓑蓑。” 清 黃景仁 《過高淳湖水新漲舟行蘆葦上》詩:“初疑舟在淺水行,蓑蓑尺五黏天青。”
“蓑蓑”是一個疊詞形容詞,在古漢語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物體或自然景象下垂、低垂的狀态。例如:
多用于描述植物繁密生長的景象。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蓑”字的構形演變或蘇轼詞中“一蓑煙雨”的典故,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文學解析。
蓑蓑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一種用竹、葦、草等制成的帽子或鬥笠,可以遮擋風雨和陽光。
蓑蓑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頭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蓑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古人為了在戶外遮擋風雨和陽光而創造的一種保護用具。
在繁體漢字中,蓑蓑寫作「簑簑」。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并沒有統一标準,因此蓑蓑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通常來說,古代的蓑蓑可能被描繪成一個帶有遮擋功能的頭部裝飾,使用草、葉子、竹子等制成。
1. 他戴着一頂蓑蓑,從山上走了下來。
2. 在農村,蓑蓑是農民們外出勞作時常常使用的頭部保護遮陽工具。
1. 蓑草:指用來制作蓑蓑的一種草。
2. 蓑衣:指外出或工作時穿着的一種由草、竹子等制成的保護衣。
沿襲、鬥笠、遮陽帽
露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