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薰笼的别名。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器用》:“《记事珠》:簫局,古熏笼也,一名秦篝。”
“箫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箫局(拼音:xiāo jú)指薰笼的别名,即古代用于熏香或烘干衣物的器具。这一名称源自明代王志坚的《表异录·器用》,其中提到“箫局,古熏笼也,一名秦篝”。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见于古籍或文献考据。
《箫局》是一个汉语词语,通常指的是古代官府设立的管掌音乐、乐谱的机构,也可指古代笙管乐队。
《箫局》的拆分部首是⺟(犬部),笔画数为12画。
《箫局》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国,具体出处不详。繁体字为「簫局」。
在古代,「箫局」一词与现代略有不同的写法。例如《庄子·齐物论》中的「箫止弦歇,管长短亡。」中的「箫」和「局」的字形就与现代有所差异。
1. 古代宫廷中的「箫局」负责整理和编纂乐谱。
2. 「箫局」是宫廷音乐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箫乐:指由箫演奏的音乐。
2. 箫手:指专门演奏箫的人。
3. 箫艺:指箫的演奏技艺。
1. 乐府:古代官府的音乐乐队。
2. 横吹:指通过吹奏乐器横吹口腔,如箫、笛等。
3. 焚琴煮鹤:古代指焚烧乐器和烹煮仙鹤,比喻破坏音乐和文艺。
1. 箫局的反义词是「鼓落」,指的是古代官府设立的敲击乐部门。
2. 箫局的反义词也可以是「丝竹」,指的是古代乐器中以丝和竹管乐器为主的乐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