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勸使明白。多用于下對上。 南朝 梁 江淹 《自序》:“王初欲羽檄天下兵,以求一旦之幸。 淹 嘗從容曉諫,言人事之成敗……終不以納,而更疑焉。”
曉谏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清晰、委婉的言語勸導他人,尤指臣子對君主或晚輩對尊長的規勸。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用法及權威參考角度詳細解析:
《漢語大詞典》
釋為:“明言規勸。”強調以明白曉暢的語言進行勸誡,避免直斥過失,注重策略性與尊重性。例如:“大臣曉谏于朝,以正君心。”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古代漢語詞典》
釋義:“以委婉之言勸告。”側重含蓄表達,通過類比、典故等方式間接指出問題,維護對方尊嚴。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
從“日”從“堯”,本義為天明、知曉(《說文解字》:“曉,明也”),引申為使人明白、開導。
從“言”從“柬”,本義為直言規勸(《說文解字》:“谏,證也”),特指對尊長的忠告。
二字結合,體現“以明理之言委婉勸誡”的複合意涵。
多用于下對上的勸導場景,如臣谏君、子勸父(例:《後漢書》載“侍禦史曉谏天子”)。
區别于直谏的激烈,曉谏強調循循善誘,如漢代賈誼《新書》言:“曉谏者,喻之以理,導之以情。”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
“禦史大夫曉谏曰:‘陛下承宗廟之重,當守成法,不可輕改。’”
來源: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
孔子提倡“事父母幾谏”(《裡仁》),朱熹注:“幾谏,謂微言曉之”,即曉谏的倫理實踐。
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
今雖少用,但溝通藝術中仍強調“曉之以理”的策略,如職場向上管理、家庭教育等場景,延續“曉谏”内核。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曉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曉谏”指通過說明道理使對方明白,從而達到規勸的目的,多用于下級對上級的勸誡場景。例如臣子勸谏君主,或下屬提醒上司。
該詞在《漢典》《查字典》及《滬江線上詞典》等工具書中均有收錄,釋義一緻,可确認其規範性與曆史沿用性。
八達嶺巴牋辯答才譽侪居沖散存心積慮大部分大颢澹懷大率大無畏嫡堂獨有訛誣發赈朏然刿目鉥心鬼謡過名幻士化翼矯訛急徵舉國上下遽容廊道涼粉鑪錘露棚緑寳石面如灰土猕猴梨銘佩民彜念思判斷詞攀升披紅挂彩迫截起轎起時求婚起眼驅走儒仙三戶三天兩頭沙畫錐社祭士兵十族黍絲添油熾薪湍駛危橋吳公相事笑窩鞋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