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义节烈。《后汉书·宋弘传》:“ 弘 弟 嵩 ,以刚彊孝烈著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南有《曹娥碑》, 娥 父 盱 ,迎涛溺死。 娥 时年十四,哀父尸不得,乃号踊江介……赴水而死。县令 度尚 ,使外甥 邯郸 子礼 为碑文,以彰孝烈。”《明史·孝义传二·王世名》:“妻 俞氏 ,抚孤三载,自縊以殉,旌其门曰孝烈。”
“孝烈”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孝烈”由“孝”与“烈”组合而成,指代对父母或国家的忠孝节烈行为。其中:
最初多用于描述个人对家庭的孝与义,后扩展至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与牺牲,如《水经注》中记载曹娥投江寻父尸,被赞“孝烈”。现代语境中,该词使用频率降低,更多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
“孝烈”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节义的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个人品德的极高赞誉,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族与国家双重责任的重视。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文献,可参考《后汉书》《明史》等史书原文。
孝烈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孝」和「烈」。
「孝」的部首是「子」,笔画数为三画;「烈」的部首是「火」,笔画数为四画。
「孝烈」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孝义文化,指的是孝敬父母或对国家事业忠诚到极致的美德。「孝」意味着对父母尽孝,「烈」表示坚定、勇敢和无所畏惧。
「孝烈」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孝烈」。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孝烈」的写法并无太大变化。
1. 他表现出了对父母的孝烈之心。
2. 这位将军以孝烈忠肝义胆为人称道。
孝顺、孝道、忠孝、烈士、烈性。
孝敬、孝心、忠诚、忠贞。
不孝、忤逆、背叛。
百善白泽襃序避正寝不更事成资赤刘鉏强打道叠梁地老天荒遁词峨冕封侯馆递广厦万间过街溜汉仪红繖懽忻鼓舞贾侩蹐跼井石噤哑酒亭龛暴琅嬛踜蹭露英绿地锚泊髦杰髦硕名达婆娑铅锋倾国倾城情厚清平岐阳之蒐全篇桑花审曲面埶神童事人失速殊致同归悚骇酸枣酥汤太傅贪侈通借颓墉拖杷温沴渥采无物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