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夾棍的意思、夾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夾棍的解釋

[a kind of instrument of torture;instrument of torture the rack] 舊時的刑具,用兩根木棍做成,行刑時用來夾擠犯人的腿

詳細解釋

舊時殘酷刑具。兩根木棍做成,行刑時夾犯人腿部。《明史·刑法志三》:“全刑者曰械,曰鐐,曰棍,曰桚,曰夾棍。”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六:“夾棍始於 宋理宗 時,以木索并施,夾兩股間,名曰夾幫。” 洪深 《趙閻王》第二節第六幕:“官兒大怒,指揮左右,将老者上了夾棍,老者痛得昏絕了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夾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含義的名詞,讀音為jiā gùn,通常指古代刑具。其核心詞義為“用兩根木棍夾住犯人腿部以逼供的刑具”,屬于名詞類詞彙。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夾”表示施加壓力迫使物體固定,“棍”指木質長條器具,組合後特指通過外力擠壓肢體達到審訊目的的工具。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據《大明律》記載,夾棍常用于司法審訊,尤其在重大案件中作為法定刑具使用。

在語義演變中,“夾棍”衍生出兩種用法:一是指具體的刑具實物,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舊時夾腿的刑具”(來源:《漢語大詞典》第3版);二可引申比喻嚴厲的逼迫手段,如現代漢語中“遭受生活的夾棍”這類文學化表達(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該詞在現代漢語使用中呈現三個特點:1)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司法史研究場景;2)常見于成語“三木之下”的關聯表述(三木指夾棍、拶子、枷號三種刑具);3)作為曆史文化符號,頻繁出現在描寫古代司法制度的文學影視作品中(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刑具考》專題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夾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具,主要用于逼供或懲罰犯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結構
    夾棍由兩根木棍制成,行刑時通過擠壓犯人腿部制造劇痛。其名稱來源于“夾”的動作和“棍”的材質。部分文獻提到,夾棍有時由三根木棍組成(兩豎一橫),形成類似十字架的結構。

  2. 曆史起源
    該刑具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理宗時期,明清兩代沿用,并被納入法定刑具範疇。《明史·刑法志》明确記載其為“全刑”之一,與械、鐐等并列。

  3.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審訊逼供,常見于司法拷問。例如清代文獻《茶馀客話》描述,行刑時用木索夾住犯人兩股,稱為“夾幫”。受刑者往往因劇痛昏厥,甚至緻殘。

  4. 别名與擴展
    夾棍亦被稱作“夾棒”(見清代戲劇《憐香伴》),部分記載中與固定雙臂的十字架結構結合使用。

  5. 文化影響
    作為古代酷刑的象征,夾棍頻繁出現在曆史記載和文學作品中,例如洪深《趙閻王》等,反映封建司法制度的嚴酷性。

注意:不同時期夾棍的規格存在差異,具體實施方式可能因地域或朝代而略有變化。

别人正在浏覽...

艾老擺老資格抱殘守缺北豆腐陳詩癡求傳鼓踔虛瞪瞪得適砥行磨名頂觸風旱腹心之患福佑高貴宮律顧拂花乳石矯舉計鬥負才幾谏金燈徑尺矜奇立異計文铿純苦熬萊夷嫘祖燎煙鱗羽離蔬釋蹻陸地蓮埋殓漫天大謊渺邈明光铮亮謎子摩呵旁其貧尪籤省頃筐凄異佉盧文字羣才仍因試期説事絲人溏浃貼服完辦王萯文鎮汙下無朕五洲哮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