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奈何 ”。1.如何,怎樣。《書·召诰》:“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嗚呼!曷其柰何弗敬?” 漢 劉向 《列女傳·楚江乙母》:“母曰:‘令尹非身盜之也,乃使人盜之。’王曰:‘其使人盜柰何?’” 唐 元稹 《贈樂天》詩:“莫言鄰境易經過,彼此分符欲柰何?”一本作“ 奈何 ”。
(2).怎麼辦。《荀子·強國》:“威動海内,強殆中國,然而憂患不可勝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然則柰何?”《史記·留侯世家》:“ 良 曰:‘ 沛公 自度能卻 項羽 乎?’ 沛公 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柰何?’” 宋 洪邁 《夷堅乙志·程師回》:“吾曹為此胡所累,命盡今日矣。柰何!”
(3).亦可疊用。 宋 歐陽修 《與王龍圖書》之五:“昨日食數大杏,今日腮頰腫痛,針刺出血,不能常食。若此,是将柰何柰何?”
(4).為什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懷王 稚子 子蘭 勸王行:‘柰何絶 秦 歡 懷王 卒行。’” 宋 葉適 《铨選》:“柰何舉天下之大柄而自束縛蔽蒙之。”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董尚書》:“以我家勢,雖日以銀币為懽,猶恐未塞人望,柰何效清客行事耶?”
(5).無奈。 宋 範仲淹 《答安撫王内翰書》:“縱邊患未息,而無長驅之害,亦足為禦邊之策;柰何将佐之中,少精方略。” 宋 範仲淹 《與省主葉内翰書》之二:“雖一身潔清,千古不昩,柰何邪正相激,速天下之禍, 漢 室亦從而亡之。”
“柰何”的詳細釋義(漢語詞典角度)
“柰何”是古漢語中的常見表達,核心含義為“對某事無可奈何;怎麼辦” ,多用于表達面對困境時的疑問、感歎或無力改變的狀态。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本義與字源
“柰”本指一種落葉小喬木(類似蘋果),古稱“柰子”。但在“柰何”中,“柰”為假借字,與“奈”相通,表“處置、對付”之意。“何”為疑問代詞,相當于“怎麼”“什麼”。“柰何”即“如何處置”“拿它怎麼辦”,強調對客觀情況的無能為力。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049-3,第6卷“柰”字條。
核心義項:疑問與無奈
例:《史記·項羽本紀》:“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良馬不前行可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該把你怎麼辦?)
例:《淮南子·兵略訓》:“雖有智慧,柰何?”(即使有智慧,又能怎樣呢?)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1424-4,“柰何”詞條及古注例證。
語境特征
多用于消極語境,如面對命運、強權、疾病、離别等不可抗力時,體現古人對客觀限制的認知與情緒宣洩。其語氣較“奈何”更古雅,先秦兩漢文獻中尤常見。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7125-8,“奈”字條下“奈何/柰何”用法辨析。
現代使用與規範
現代漢語中,“柰何”已被“奈何” 取代(“奈”為正字),但古籍整理、曆史研究或仿古文體中仍需保留原字形以存真。其含義仍保留于成語“無可奈何”中,沿用至今。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權威漢語工具書,聚焦詞義本源、用法特征及曆史演變,引用來源均為學界公認的經典辭書(紙質版),未提供網絡鍊接以确保信息準确性與學術嚴謹性。
“柰何”是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柰何”與“奈何”同義,主要用于表達以下含義:
在《書經·五子之歌》等典籍中,“柰何”多用于強調無法改變事實或表達質疑,如“民不畏死,柰何以死懼之?”(百姓不怕死,為何用死亡威脅他們?)。
現代漢語中,“柰何”已較少使用,通常以“奈何”替代,常見于成語或仿古表達(如“無可奈何”)。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古漢語詞典》。
安恤按院頒駕八十一元士标白賓婚才貌錯漏蹉失代漏龍大麥點火點指劃腳地景都鹹芳鄰方頭不律艮域公侯萬代谷伯海方海說神聊行陣患失家計教益解費跽跪九序狷戾镌琢橛橛開編抗污樹種肯道糧子淩霜侯隆恩鸬鹚酒磨甎作鏡齊楚泉布先生勸分拳猛擾畜榮寶齋少停霜缣爽籁水土保持思歸張翰思過半宋臈遂過貪路吞噬讬乘後車想慕纖邪笑嬉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