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順遂,順從。《列子·黃帝》:“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
(2).謂好的趨向。 元 關漢卿 《救風塵》第三折:“好人家知個遠近,覷個向順。”
(3).歸順;投降。《明史·廣西土司傳一》:“﹝諸蠻﹞及聞招撫,詐為向順,仍肆劫掠,是以兵連禍結無寧歲。” 曹亞伯 《武昌革命真史》:“留守兵士均紛紛向順,各手纏白布,齊集 楚王台 待命。”
(4).偏向;偏袒。 元 關漢卿 《蝴蝶夢》楔子:“他隻敬衣衫不敬人,我言語從來無向順。”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這廝喬議論,有向順。”
猶歸順。 宋 範仲淹 《資政殿大學士忠獻範公墓志銘》:“會 環原州 屬 羌 叛起,大為邊患。遣公6*安撫,乃見酋長,諭以恩威,即時嚮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向順漢語 快速查詢。
“向順”是一個多義詞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各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順遂、順從
本義指事物自然順應或人的服從态度。例如《列子·黃帝》中“不知背逆,不知向順”,強調順應自然規律的哲學觀。現代物理學術語中,可引申為“抗磁性向順磁性轉變”的物理現象。
好的趨向
指事物發展方向的積極态勢。如元代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覷個向順”,表示觀察事物良性發展趨勢。
歸順、投降
特指政治或軍事上的臣服。例如《明史》載“詐為向順,仍肆劫掠”,以及近代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中士兵“向順”革命軍的描述。
偏向、偏袒
含主觀傾向性,如元曲《西廂記》中“有向順”,指對某方的不公正支持。現代語境下也可用于描述車輛失控時“向打滑方向順勢運動”的應急操作。
補充說明:
《向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或言語遵循正義和道德,能夠符合衆人的期望和要求。
《向順》這個詞的部首是“向”和“示”,其中“向”是左右結構,表示朝向外邊;“示”是上下結構,代表手勢。它的總筆畫數為12劃。
《向順》的來源與《論語·學而》中的一句話有關:“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表達了對于人生的追求和要做一個守禮儀規矩的人。後來演變成了“向善”和“順從”的意思。繁體字“向順”也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向順》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向”字泛指向往、方向,其上部分稱為“曲折旁”,下部分稱為“木底部”,總體和現代寫法相似。“順”字的古代寫法是“彳”和“川”的結合,表示順從和順利之意。
他的行為表現得非常向順,深得大家的贊賞。
與《向順》有關的組詞有:向前、順利、向導、相向等。
與《向順》的近義詞有:遵循、順從、順應。反義詞有:違背、反抗、不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