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武官所戴的平巾帻。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旗旐采章·帻》:“其承遠遊、進賢者,施以掌導,謂之介幘;承武弁者,施以笄導,謂之平巾。”
(2).古時内臣戴的一種平頂帽。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紀略》:“凡請大轎長隨及都知監戴平巾……平巾,以竹絲作胎,真青羅蒙之,長隨内使小夥者戴之。制如官帽而無後山,然有羅一幅垂於後,長尺餘,俗所謂紗鍋片也。”
(3).古時官吏被遣歸所戴的平頂帽。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仕宦譴歸服飾》:“頃今上甲申,刑部尚書 潘季訓 為民辭朝,頭帶平巾,亦布袍絲縧,其巾如吏人之制,而無展翅。”
“平巾”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析:
武官頭飾
指宋代武官所戴的“平巾帻”,與文官的“介帻”區别明顯。據《事物紀原》記載,平巾帻以笄(發簪)固定,形制簡樸。
内臣平頂帽
明代宦官(内臣)佩戴的一種帽子,以竹絲為胎、青羅蒙面,後垂尺餘長的羅幅,形似“紗鍋片”。此制見于劉若愚《酌中志》。
貶谪官吏标志
明代被罷免或遣歸的官員需改戴平頂帽,區别于正式官帽的“展翅”樣式,象征身份變化,如潘季訓罷官事例。
平巾帻的起源可追溯至漢代,王莽時期改進為硬頂覆蓋全頭,後分化出“介帻”(屋頂形頂)與“平巾帻”(平頂),成為不同身份的标識。
“平巾”既是古代特定群體的實用頭飾,亦衍生出文化隱喻,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其具體指代。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事物紀原》《酌中志》等原始文獻。
平巾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平實的頭巾。平巾通常是指用布料制成的,可以包裹在頭部周圍。平巾在傳統文化中常被用于描述男性在古代所佩戴的頭巾。
平巾的拆分部首是巾,并且它由5個筆畫構成。
平巾這個詞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至《周禮·地官司徒·大宗伯》。在古代文獻中,平巾一詞多用于描述士人或官員所佩戴的頭巾。
在繁體漢字中,“平巾”一詞的寫法與簡體漢字沒有太大差别。繁體字中巾字的橫折線更多、更複雜些。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結構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平巾的古代漢字寫法在不同曆史時期可能有些許變化。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平巾”,其中“平”字的上方為“幹”字,下方為“丶”字,下方再加一個“人”字;“巾”字的上方繪制一個“一”字。
1. 古代士人常佩帶平巾來示尊貴和文化修養。
2. 他脫下平巾,露出卷發,看上去更加神秘。
3. 宋代詩人蘇轼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平巾冷對秋溪月,卻說巴山夜雨時。”
組詞:平巾帽、巾帽、巾幕
近義詞:平頭巾、布巾、頭巾
反義詞:頭發、光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