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校德的意思、校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校德的解释

衡量德行。《文选·班固<东都赋>》:“案六经而校德,眇古昔而论功。” 李周翰 注:“言按六经校古人之德,今 光武 过远之。”《后汉书·申屠刚传》:“今朝廷不考功校德,而虚纳毁誉。” 宋 范成大 《太上皇帝灵驾发引挽歌词》诗之五:“帝业虽天广,皇心本谷虚……校德难涯涘,铭功总绪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校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考核、比较功绩与德行。该词由"校"(考核、比较)和"德"(道德、品行、功业)两个语素构成,常用于评价人物的功业与品德。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1. 校(jiào)

    • 本义为考核、比较、核对。如《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 引申为较量、衡量,如"校力"(较量武力)、"校能"(比较才能)。
    • 本义为道德、品行(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
    • 引申为功业、恩惠(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德不孤,必有邻")。

合成词义:"校德"即通过比较、考核来评判功业与德行的高低优劣。


二、典籍用例

  1. 《后汉书·申屠刚传》:

    "今圣主幼少,……辅翼圣德,宜有至诚效愚之校德。"

    释义:此处指臣子需以忠诚辅佐君主,并通过实际行动("效愚")来证明自己的德行与功绩。

  2. 《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魏略》:

    "校德则功不副,论绩则劳不称。"

    释义:批评某些人德行与功绩名不副实,强调考核需名实相符。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校德:衡量德行功绩。

    例证:《后汉书》"校德"条引申屠刚语。

  2. 《辞源》(第三版):

    校德:比较德行高下。

    书证:《三国志》裴注"校德则功不副"。


四、语义关联词


五、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属文言遗存,现代汉语极少独立使用,但可见于:

  1. 历史研究:评价古代人物功过(如"校德论功")。
  2. 成语化表达:衍生词组"校德铨功"(考核德行,衡量功绩),用于组织人事评价。

引用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3. 《后汉书·申屠刚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4. 《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校德”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区分:

一、古代文献中的本义(主流解释) 根据《文选·班固<东都赋>》及《后汉书》记载:

  1. 字面含义:“校”指比较、衡量,“德”指德行品德,合指通过比较来评定德行高低
  2. 应用场景:多用于古代考核官员或评价历史人物,如《后汉书》中“不考功校德,而虚纳毁誉”即批评不实际考核德行的现象
  3. 延伸内涵:强调德行的可衡量性,涉及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

二、现代教育中的衍生义 部分现代资料将其解释为学校教育范畴的概念:

  1. 字词重组:“校”指学校,“德”指道德教育
  2. 具体指涉:指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包含思想品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
  3. 争议说明: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教育领域对词语的重新解构

注:两种释义的读音存在差异,古代义读xiào dé,现代教育场景中有时读jiào dé(如)。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选择释义,研究古典文献时宜采用第一种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白妆宝钗爆花抱恙抱膺巴人下里兵隶插钗嗔忿忿出窍楚市达公鞋聃周东手接来西手去杜断遏逸抚掌击节割势官叙故旧不弃汗马功劳合眼会提回填秽屑回疑魂牵梦萦嘂嘑积淖浄境寖密羁栖舅氏攫黩苦箴癞夫辽邈六家七宗刘裕美政盘脚判然不同千恩万谢磬地岐社七雄全算上先摄判摄手摄脚史编时或施朱速賔随命跳峦晚景微捕违命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