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rgent]∶極快地
氣溫急遽上升
(2) [in a hurry]∶匆忙;倉促
(1).倉促。 宋 歐陽修 《回颍州通判楊虞部書》:“旦夕之間,方思布款,急遽之至,先以惠音。” 清 劉大櫆 《翰林侍講張君墓志銘》:“而又慮急遽之難以取給,乃更與有力之賢,共相捐輸,使一人掌其資本,而取其息以侍用。”
(2).猶急速。 瞿秋白 《<魯迅雜感選集>序》:“急遽的劇烈的社會鬥争,使作家不能夠從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镕鑄到創作裡去,表現在具體的形象和典型裡。” 周而複 《*********大夫》一:“他料到部長這時叫喚他一定沒有好事,心急遽地跳動。”
“急遽”是一個漢語形容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包含兩層含義: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宋代歐陽修《回颍州通判楊虞部書》:“急遽之至,先以惠音”,後清代文獻也沿用此詞。
近義詞與辨析
近義詞包括“倉促”“匆促”“匆忙”等。需注意與“急劇”的區别:
用法示例
如需更詳細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急遽》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描述事物變化迅速、急劇的狀态或程度。
《急遽》的部首是心(xīn)和辶(chuò),其中心部表示此詞與情感或心理有關,辶部表示此詞與行動或變化有關。
它的總筆畫數是16個,具體的筆畫順序為:心(4畫)+ 辶(4畫)+ 土(3畫)+ 隹(7畫)。
《急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由《廣韻》中的“急即”和“遽側”合并而成。
在繁體字中,急遽的寫法為「急遽」,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急遽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急遽的寫法為「急遽」,但它的部首并不是心加辶,而是心加辛,表示與辛勞、痛苦有關。
1. 天氣突然變化,氣溫急遽下降。
2. 經濟發展急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改變。
3. 他的成績在最近半年急遽提高了。
急劇、遽增、急迫、迅遽。
近義詞:急速、迅速、猛烈、劇烈。
反義詞:緩慢、穩定、平緩、緩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