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猫头鹰。旧时以为恶鸟,因亦喻恶人。《诗·大雅·瞻卬》“为梟为鴟” 汉 郑玄 笺:“梟鴟,恶声之鸟。”《后汉书·朱浮传》:“弃休令之嘉名,造梟鴟之逆谋。”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茫茫黍稷,昔实棘茨。鳩鸣雀乳,不见梟鴟。” 章炳麟 《艾如张》诗:“《河图》日以远,梟鴟日以怒。”
“枭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枭鸱”以猫头鹰为原型,承载了自然属性与文化隐喻的双重含义,既指向特定鸟类,又反映古代对凶猛生物的道德化解读。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可参考《本草纲目》或《巴蜀异物志》等文献。
枭鸱(xiāo chī)是一个汉语词语,通常指的是一种猛禽,也称为小鸱鸮。这种鸟类属于鸱鸟科,翅膀宽大,身材较小。它有着锐利的爪子和强壮的喙,通常在夜间活动,以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为主。
《康熙字典》中将"枭鸱"拆分为两个部首:木(mù)和鸟(niǎo)。其中,木表示与树木有关,鸟表示与鸟类有关。
按笔画顺序,"枭鸱"共有9画。
"枭鸱"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尔雅》一书,已有悠久的历史。繁体字形为「梟鴟」。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枭鸱"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在《说文解字》中,"枭鸱"字的写法为「掜峙」。
1. 在夜晚,枭鸱飞翔在空中,寻找猎物。
2. 他象征性地比喻那个政党成员为枭鸱。
近义词:鸮鸟、小鸮、红隼
反义词:和平鸽
枭鸱是一种猛禽,主要活动在夜间。它的名称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并有多种不同的字形。拆分部首为木和鸟,按照笔画计算有9画。除了"枭鸱"外,还有一些近义词可以用来描述类似的鸟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