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祆主的意思、祆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祆主的解釋

古代祆教祈禱日主演幻術的人。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三:“其祆主取一橫刀,利同霜雪,吹毛不過,以刀刺腹,刃出於背,仍亂擾腸肚流血,食頃,噴水呪之,平復如故。”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三:“ 涼州 祆神祠,至祈禱日祆主以鐵釘從額上釘之,直洞腋下,即出門,身輕若飛,須臾數百裡。至西祆神前舞一曲即卻,至舊祆所乃拔釘,無所損。卧十餘日,平復如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祆主”是古代祆教(又稱拜火教)中負責主持祈禱儀式、表演宗教幻術的神職人員。以下是具體解釋:

  1. 基本定義
    祆主(xiān zhǔ)源自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即祆教),其角色為儀式核心人物,通過幻術展示神迹,強化信徒對教義的信仰。例如《朝野佥載》記載祆主能“以刀刺腹”後瞬間恢複,或“鐵釘穿額”仍行動自如,以此展現超凡能力。

  2. 職能特點

    • 主持祭祀:在祆教祈禱日中主導儀式流程。
    • 幻術表演:通過看似自殘的幻術(如刀刺腹部、鐵釘穿體)彰顯神力,增強宗教神秘性。唐代文獻描述其表演後“平複如故”“身輕若飛”,可能涉及催眠、快速愈合等技巧。
  3. 曆史記載
    唐代張鷟的《朝野佥載》卷三詳細記錄了涼州祆神祠中祆主的活動,如用鐵釘穿透身體後疾行數百裡,返回後拔出鐵釘卻無損傷,反映了當時祆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及本土化儀式特征。

需注意,“祆”字讀音為xiān(與“仙”同音),常與“襖”(ǎo)字形混淆,但二者無關聯。此詞多見于唐代文獻,後世隨着祆教衰落逐漸消失。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祆主的意思

祆主(zhen zhu)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古代波斯祆教的教主。在當代漢語中,祆主一詞也可以泛指各個宗教的教主,或者某個團體的領袖人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祆主的拆分部首為示(礻)和主(丶)。示是确定該詞語屬于宗教教義類詞彙,主是确定詞義範疇。

祆主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祆主一詞起源于波斯的祆教,波斯祆教又稱為瑣羅亞斯德教。在近代,波斯的祆教徒逐漸通過多種途徑傳播至中國,祆主這一詞語也就被引入到漢語中。

繁體

祆主的繁體字為「禛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禛主」一詞的寫法略有不同,主字可以使用「士」代替「丶」。

例句

1. 這個宗教的祆主在信徒中被奉為神明。

2. 近年來,該團體的祆主在宣傳活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3. 據說這位祆主具有預言的能力。

組詞

祆教、祆教徒、祆神、祆教堂、祆教義等

近義詞

教主、宗教領袖、教導者、導師

反義詞

信徒、追隨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