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祆主的意思、祆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祆主的解释

古代祆教祈祷日主演幻术的人。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其祆主取一横刀,利同霜雪,吹毛不过,以刀刺腹,刃出於背,仍乱扰肠肚流血,食顷,喷水呪之,平復如故。”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 凉州 祆神祠,至祈祷日祆主以铁钉从额上钉之,直洞腋下,即出门,身轻若飞,须臾数百里。至西祆神前舞一曲即却,至旧祆所乃拔钉,无所损。卧十餘日,平復如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祆主(xiān zhǔ)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宗教名词,特指古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即祆教、拜火教)在中国传播时期的祭司或宗教领袖。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与词源

  1. “祆”字本义

    指源自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该教崇拜火与光明,南北朝至唐代传入中国,史称“祆教”。

    《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祆”字,但《玉篇·示部》载:“祆,胡神也。”说明其特指外来宗教神祇

  2. “主”字含义

    意为首领、主持者,引申为宗教仪式的主持人。

    《汉语大词典》释“主”为“掌管某事或某团体的人”

合称“祆主”即祆教仪式的主持者,是教内掌握祭祀权、通晓经典的宗教权威。


二、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1. 唐代官方记录

    《旧唐书·职官志》载:“两京及碛西诸州火祆,岁再祀而禁民祈祭。其祠置祆主一人,掌之。”

    说明唐代官府设专职“祆主”管理祆祠祭祀,并限制民间私自祭拜,体现其官方认可的宗教职位。

  2. 民俗与职能

    祆主负责主持“赛祆”等祭祀活动,据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载:“祆主以铁锥刺腹,谓之‘见神’。”(注:此说或含民间演绎成分),反映其被视为人神沟通的媒介。


三、文化关联词


学术参考文献

  1. 林悟殊《中古三夷教辨证》(中华书局,2005)——解析祆教在华传播与职官体系。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祆主”词条释义。
  3. 陈垣《火祆教入中国考》(载《陈垣学术论文集》)——考据祆教制度与职名源流。

结语

“祆主”是汉语对祆教祭司的专称,其定义依托于古代文献与宗教史研究,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制度融合。释义需结合字源、职官记载及学术考据,避免与泛称的“祭司”混淆。

网络扩展解释

“祆主”是古代祆教(又称拜火教)中负责主持祈祷仪式、表演宗教幻术的神职人员。以下是具体解释:

  1. 基本定义
    祆主(xiān zhǔ)源自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即祆教),其角色为仪式核心人物,通过幻术展示神迹,强化信徒对教义的信仰。例如《朝野佥载》记载祆主能“以刀刺腹”后瞬间恢复,或“铁钉穿额”仍行动自如,以此展现超凡能力。

  2. 职能特点

    • 主持祭祀:在祆教祈祷日中主导仪式流程。
    • 幻术表演:通过看似自残的幻术(如刀刺腹部、铁钉穿体)彰显神力,增强宗教神秘性。唐代文献描述其表演后“平复如故”“身轻若飞”,可能涉及催眠、快速愈合等技巧。
  3. 历史记载
    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卷三详细记录了凉州祆神祠中祆主的活动,如用铁钉穿透身体后疾行数百里,返回后拔出铁钉却无损伤,反映了当时祆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及本土化仪式特征。

需注意,“祆”字读音为xiān(与“仙”同音),常与“袄”(ǎo)字形混淆,但二者无关联。此词多见于唐代文献,后世随着祆教衰落逐渐消失。

别人正在浏览...

案牍熬熬汲汲颁斌班荣拔树削迹陛贺步顿倡技觕理啗噬登闉吊牌藩羝燔爇夫徒改折个辈钩枝鬼打墙贵献谷明寒伧韩侯蔌黄金较捷惊美酒旗济用吉玉举止开黑店历沴流英枚邹盟书名实相符密谈能言巧辩品藻轻垢穷际上帐儿烧云少壮派沙戏设渡射粮史识十一水作厮吵躺柜填食通勤畏弃五苦雾释冰融纤道橡皮筏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