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謂成仙者所具有的骨相。《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 永明 中求祿,得輒差舛;若不爾,豈得為今日之事。豈唯身有仙相,亦緣勢使之然。”《雲笈七籤》卷十一:“子有仙相,得吾此書……恒誦詠之者,則神室明正,胎真安寧,靈液流通,百關朗清。”
“仙相”是道教文化中的專有概念,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核心定義 指道教認為成仙者特有的骨相特征,即通過骨骼形态判斷是否具備修仙潛質或已得道成仙。這一概念融合了道教修煉理論與傳統相術思想。
二、文獻溯源 最早見于《南史·隱逸傳》對陶弘景的記載:“豈唯身有仙相,亦緣勢使之然”,說明該詞在南朝已用于描述修道者的體征。宋代《雲笈七籤》進一步記載:“子有仙相,得吾此書...百關朗清”,強調骨相與修煉成效的關聯。
三、文化應用
需注意該詞屬于特定文化語境詞彙,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傳統文化研究或文學創作領域。
仙相,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仙人的模樣或者相貌。
仙相可以通過分解部首和筆畫來進行解析:
部首:人(rén)
筆畫:丨一乙丿
仙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神話和傳說。仙指的是一種超凡脫俗,長生不老的神奇存在,而相則是指容貌,外貌。繁體字為「仙相」。
在古代,仙相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清代有時寫作「仚儅」。
他的仙相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仙人、仙女、仙俠、相貌、模樣
容貌、相貌、面貌、外貌
凡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