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谓成仙者所具有的骨相。《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永明 中求禄,得輒差舛;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岂唯身有仙相,亦缘势使之然。”《云笈七籤》卷十一:“子有仙相,得吾此书……恒诵咏之者,则神室明正,胎真安寧,灵液流通,百关朗清。”
“仙相”是道教文化中的专有概念,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核心定义 指道教认为成仙者特有的骨相特征,即通过骨骼形态判断是否具备修仙潜质或已得道成仙。这一概念融合了道教修炼理论与传统相术思想。
二、文献溯源 最早见于《南史·隐逸传》对陶弘景的记载:“岂唯身有仙相,亦缘势使之然”,说明该词在南朝已用于描述修道者的体征。宋代《云笈七签》进一步记载:“子有仙相,得吾此书...百关朗清”,强调骨相与修炼成效的关联。
三、文化应用
需注意该词属于特定文化语境词汇,现代日常使用较少,多出现在传统文化研究或文学创作领域。
仙相,是一个汉字词语,含义为仙人的模样或者相貌。
仙相可以通过分解部首和笔画来进行解析:
部首:人(rén)
笔画:丨一乙丿
仙相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神话和传说。仙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长生不老的神奇存在,而相则是指容貌,外貌。繁体字为「仙相」。
在古代,仙相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清代有时写作「仚儅」。
他的仙相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仙人、仙女、仙侠、相貌、模样
容貌、相貌、面貌、外貌
凡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