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bbing] 将碑文石刻、青銅器等文物的形狀及其上面的文字、圖案拓下來的紙片
從碑刻、銅器等文物上拓印下其形狀、文字或圖畫的紙片。《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一回:“﹝ 老殘 ﹞問那道士説:‘西廊下那塊破石片是什麼古碑?’道士回説:‘就是 秦 碣,俗名喚做 泰山 十字。此地有拓片賣,老爺們要不要?’” 魯迅 《書信集·緻王正朔》:“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張,亦已于同日收到無誤。” 楊朔 《泰山極頂》:“你如果想捉住點曆史的影子,盡可以在 朝陽洞 那家茶店裡挑選幾件 泰山 石刻的拓片。”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解釋,“拓片”是我國傳統技藝中通過拓印方式複制文物表面文字或圖案的紙制品。以下是詳細說明:
基本定義
拓片是将碑刻、青銅器、甲骨等文物表面的文字、圖案用宣紙和墨汁拓印而成的紙片,屬于文物複制技藝。廣義上涵蓋所有凹凸紋飾的器物(如錢币、畫像磚),狹義則特指碑刻拓印(即“碑拓”)。
讀音與用字
“拓”在此讀作tà(而非tuò或zhí),指按壓、複制的過程。
技術起源
拓片技藝起源于古代,尤其在印刷術未普及前,成為保存和傳播書法、繪畫作品的重要方式。例如,漢代《西嶽華山廟碑》、北魏《張玄墓志》等孤本碑刻因拓片得以流傳。
文化意義
拓片不僅是文物研究的資料,也是藝術載體。它推動了中國碑學、帖學的發展,并為考古學、曆史學提供原始依據。
基本流程
材料工具
傳統以宣紙、墨汁為主,現代偶用鉛筆替代。
文物保存
許多已損毀的碑刻(如唐代柳公權《宋拓神策軍碑》)僅存拓片,成為研究原貌的唯一途徑。
藝術收藏
精拓作品因清晰度與完整性備受收藏界重視,部分拓片甚至比原碑更珍貴。
拓片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關鍵技術,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其核心在于通過物理拓印留存文物細節,讀音需注意“拓”為tà。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技法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考古學專著或博物館資料。
《拓片》是指通過将物體表面的紋理或文字、圖案等印在紙張上,形成與原物相似的印刷品的一種技術和藝術形式。
《拓片》的部首是「手」,總共5畫。
《拓片》最早起源于中國,追溯到古代的青銅時代。在考古學發展早期,人們開始将青銅器、石碑等物體表面的紋理進行拓印,并用于保護、研究和展示。隨着時間的推移,拓片逐漸發展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
《拓片》的繁體字為「拓片」。
在古代,「拓片」的寫法與現代相同,即「拓片」。
1. 他使用拓片的技術,将古代碑文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2. 這幅拓片展示了物體表面細膩的紋理和圖案。
組詞:拓印、拓本、拓展
近義詞:拓印、拓本
反義詞:刻闆、原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