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虎吼叫。 三國 魏 曹丕 《十五》詩:“雉雊山雞鳴,虎嘯谷風起。” 晉 陸機 《赴洛道中作》詩:“虎嘯深谷底,雞鳴高樹颠。” 宋 範仲淹 《嶽陽樓記》:“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2).比喻英傑得時奮起,四方風從,如風虎相感。語本《易·乾》:“雲從龍,風從虎。” 孔穎達 疏:“虎是威猛之獸,風是震動之氣,此亦是同類相感。故虎嘯則谷風生,是風從虎也。” 漢 王褒 《聖主得賢臣頌》:“虎嘯而谷風冽,龍興而緻雲氣。” 晉 趙至 《與嵇茂齊書》:“龍睇大野,虎嘯六合。” 唐 李白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詩:“ 子房 未虎嘯,破産不為家。”
“虎嘯”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老虎發出的威猛吼聲,常用于形容自然界中虎的聲響。例如:
源自《易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的哲學思想。孔穎達注疏提到:“虎嘯則谷風生,風虎同類相感”,比喻傑出人物順應時勢崛起,其號召力如風隨虎般引發廣泛響應。例如:
“虎嘯”在文學中常與“龍吟”對仗,形成“龍吟虎嘯”的經典意象,既可用于寫實(如自然場景),也可用于虛指(如氣勢磅礴的場面或人物威望)。需注意,該詞無負面引申義,多用于褒義語境。
《虎嘯》是一個成語,是漢字組成的詞語,有一定的意義和用法。
《虎嘯》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虍”是虎字的部首,“口”是嘯字的部首。整個詞語共有12個筆畫。
《虎嘯》來源于《後漢書·李育傳》:“語未繼新,虎以示應爾,故殚力益技,蹈示匡救,虎嘯白登,其聲靡聞。”意為李育聽到虎的嘯聲,感到應該奮發努力,恢複雄風,最終取得了勝利。
《虎嘯》的繁體字為「虎嘯」。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虎嘯》在古代可能寫作「虎嘯」,字形略有差别但發音和意義相同。
1. 他虎嘯一聲,震撼全場。
2. 面對困難,我們要像虎嘯一樣勇敢面對。
組詞方面,可以有:虎嘯山林、虎嘯九州、嘯聲四起等。
近義詞有:虎吼、虎嘯山林等。
反義詞暫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