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訴的意思、銜訴的詳細解釋
銜訴的解釋
(1).猶銜冤,含冤。 唐 孟郊 《峽哀》詩之六:“銜訴何時明,抱痛已不禁。”
(2).指訴冤。 唐 孟郊 《杏殇》詩之七:“靈鳳不銜訴,誰為叩天關。”
詞語分解
- 銜的解釋 銜 (銜) á 馬嚼子。 用嘴含,用嘴叼:銜枚。燕子銜泥。 含在心裡:銜恨。銜冤。銜恤(含哀,懷着憂傷)。銜戢(斂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接受,奉:銜命。 指前後相接:銜接。 職務和級别的名號:學銜
- 訴的解釋 訴 (訴) ù 叙述,傾吐:告訴。訴苦。訴願。訴衷情。傾訴。 控告:訴訟。控訴。上訴。申訴。敗訴。撤訴。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銜訴"是一個較為文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心中懷着冤屈或怨恨想要申訴,卻因種種原因未能或不便表達出來。它描繪了一種郁結于心、欲言又止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銜: 本義指用嘴含着,引申為懷藏、含忍、承受之意。在這裡指将冤屈或怨恨深藏于心。
- 訴: 指訴說、申訴、控告。表達内心的不滿、冤情或訴求。
- 合義: "銜訴"即心懷冤屈或怨恨,想要申訴卻未能(或不便)付諸言語或行動。它強調的是一種内心積郁、欲言又止、隱忍未發的狀态。
-
出處與用法:
-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或較為書面化的語境中。一個著名的出處是《後漢書·宦者傳序》:"銜訴之客,以千萬數。"(意思是:懷着冤屈想要申訴的人,數以千萬計。) 這裡生動描繪了衆多蒙冤者内心充滿不平、渴望申訴卻可能申訴無門或不敢申訴的群體狀态。
- 在現代漢語中,"銜訴"的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描述曆史情境、文學創作或表達深沉情感時仍可見到,用以刻畫人物内心強烈的委屈、怨恨與壓抑。
-
相關詞語與辨析:
- 銜冤: 與"銜訴"意義相近,指含冤、蒙受冤屈。區别在于"銜冤"更側重于承受冤屈的狀态本身,而"銜訴"則更強調在承受冤屈的同時還懷有申訴的強烈意願卻未能實現的狀态。
- 含恨 / 懷恨: 指心懷怨恨,但未必有明确的申訴意圖。
- 申訴: 指提出申訴的行為本身,是"訴"的實現,而"銜訴"是"訴"未能實現前的狀态。
"銜訴"意指心中懷着冤屈或怨恨,渴望申訴卻因各種原因(如畏懼、無助、阻礙等)而未能或不便表達出來。它描述的是一種情感與訴求被壓抑、郁結于心的複雜心理狀态,帶有較強的文學性和曆史感。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并在古典文獻如《後漢書》中有具體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銜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銜冤/含冤
指心懷冤屈,未能昭雪。例如唐代孟郊《峽哀》詩:“銜訴何時明,抱痛已不禁”,表達了對冤情無法申訴的悲痛。
-
訴冤
指向外界陳述冤情,尋求公正。如孟郊《杏殇》中“靈鳳不銜訴,誰為叩天關”,暗喻若無人代其申訴,冤屈将難以傳達。
二、詞源與結構
- 拼音:xián sù(注音:ㄒ一ㄢˊ ㄙㄨˋ)。
- 字形:“銜”為左中右結構,“訴”為左右結構,兩字均有“用口表達”的意象,如“銜”可指“用嘴含”或“心懷”,“訴”則強調“控告、陳述”。
三、應用與例句
該詞多用于古詩詞或書面語境,如:
- “銜訴何時明”(《峽哀》)表達對冤情未雪的無奈;
- “靈鳳不銜訴”(《杏殇》)以隱喻手法呼籲他人代為申訴。
四、近義與關聯詞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孟郊詩集》或相關詩詞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暗娼編韋标儀菜油乘空宸儀癡狂崇事重彈沖州撞府丑點憁恫撮箕疊遍低劣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恩庥二臘灌襞龜山歸運顧眄邯淡皓齒紅唇和婚鶴健合頭昏黯黪煎茶匠作踐境急電傑俊金蝦蟆橘皮犒饫可望不可即快抃匡言裂變蔑蒙米罕蹑迹傾險善甲厲兵生水深入人心食椹雙龍帨鞶阗道通僊灣灣畏逼為法相如台香蟻仙女廟校督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