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德才智极高。《六韬·盈虚》:“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室三母》:“盖 太姜 渊智非常,虽 太王 之贤圣,亦与之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吾家四六》:“念叠矩重规,当贤圣之君七作。”
(2).道德才智极高的人。《战国策·赵策二》:“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 周京 赫赫, 成 康 之至教蔑闻; 鲁国 巖巖,贤圣之餘风可坠。”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陆中丞》:“六岁受《孝经》、《论语》,以古贤圣自期。” ********* 《初秋杂感》诗之二:“何必珊瑚夸斗富,本来贤圣不言贫。”
(3).佛;菩萨。
(4).贤人酒和圣人酒的并称。 宋 林逋 《答潘司理》诗:“岑寂园庐何所对,酒中贤圣药君臣。”参见“ 贤人 ”。
“贤圣”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层面的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道德与才智的极高境界
指人的品德和智慧达到超凡境界,常用于形容德才兼备的卓越人物。例如《六韬》中提到:“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强调贤圣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代指杰出人物
可具体指代历史上或文化中被公认的圣贤,如孔子、佛陀等。唐代杨炯曾用“贤圣之余风可坠”表达对先贤精神的追思。
在佛教中,“贤圣”被赋予更系统的层次划分():
若需进一步了解佛教中的“十八学人”“九无学”等细分概念,可参考佛学词典来源。
贤圣一词来源于《论语·里仁篇》,意为聪明智慧、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儒家文化中,贤圣是对德才兼备、为人立志、具有领导才能和高尚品德的人的称呼。
贤圣的部首是贝(贝字底部为“魚”字即为贝),整个字共有12个笔画。
贤圣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它是对有卓越智慧、高尚品德和杰出功绩的人的尊称。
繁体字的贤为「賢」,圣为「聖」。
在古代,贤圣的汉字写法为「賢聖」。这种写法延续了许多年,至今仍被一些文化传统和书法爱好者所沿用。
1. 他是一位贤圣的国君,深受人民爱戴。
2. 这位老师对学生们言传身教,成为他们心中的贤圣。
贤圣组词:贤者、圣人、贤良、圣洁、贤政、圣明等。
贤圣的近义词有:贤者、圣人、智者、贤明、圣明等。
贤圣的反义词有:愚昧、凡俗、庸常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