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夏至的意思、夏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夏至的解釋

(1) [summer solstice]∶對北半球的居民來說,指太陽到達夏至點的時刻;對南半球的居民來說,指太陽到達冬至點的時刻

(2) [solstice]∶二十四節氣之一,在6月21或22日,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夜間最短

詳細解釋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這天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南半球則相反。至,指陽氣至極,陰氣始至和日行北至。《周禮·春官·馮相氏》“冬夏緻日” 漢 鄭玄 注:“夏至,日在東井,景尺五寸。”《逸周書·時訓》:“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夏至節日食糉。”參閱 黃奭 輯 南朝 梁 崔靈恩 《三禮義宗》(見《漢學堂經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個節氣,也是最早被确定的節氣之一。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該詞由"夏"和"至"組成,"至"意為"極點",特指太陽運行到黃經90°時的天文現象,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迎來全年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自然現象。

從天文曆法角度,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數據顯示,夏至通常出現在公曆6月21日或22日(如2024年為6月21日,2025年為6月21日)。這一天的正午時分,北回歸線地區會出現"立竿無影"的特殊景觀。

在氣候特征方面,中國氣象局觀測資料顯示,夏至标志着盛夏開啟,但尚未到達氣溫峰值。此時長江中下遊地區進入梅雨季,北方則開始出現幹熱風,農諺"夏至雨點值千金"生動反映了該時段降水對農業生産的重要性。

民俗學者研究發現,夏至自古就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的習俗。《周禮·春官》記載"以夏日至,緻地方物魈",現代仍保留食涼面、飲涼茶等時令飲食傳統。中醫藥典《黃帝内經》特别強調此時節需注意養心護陽。

物候特征呈現"三候"規律:初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表明,此時冬小麥産區普遍進入收獲尾聲,水稻種植區開始中耕除草,體現着"夏至棉田草,勝如毒蛇咬"的農耕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也是最早被确定的節氣之一,具有豐富的天文、氣候和文化内涵。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天文意義

夏至通常出現在公曆6月21日或22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90°,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迎來全年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此後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白晝逐漸縮短,南半球則相反。對于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達到全年最高。

二、氣候特點

雖然夏至标志着陽氣最盛,但并非一年最熱之時。因地表熱量仍在積蓄,高溫天氣多出現在夏至後的三伏天。此時我國多地進入梅雨季,暴雨頻繁,空氣潮濕,需注意防暑降溫。

三、名稱與文化内涵

“夏至”一詞源自《恪遵憲度》:“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古人視其為陰陽轉換節點,夏至後陰氣漸生,萬物生長達極盛。曆史上夏至是重要節日,民間有祭祖、吃面食(如“冬至餃子夏至面”)等習俗。

四、物候特征

夏至三候為:“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反映動植物對陰陽變化的響應。例如,鹿角因陽氣始衰而脫落,喜陰的半夏開始生長。

五、特殊地理現象

北回歸線附近地區(如中國廣東、廣西、雲南)在夏至正午會出現“立竿無影”奇觀,而北極圈内則出現極晝現象。

如需更詳細的氣候數據或曆史習俗,可參考(搜狗百科)、(養生指南)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抱橋奔奔表台彪形裁詩抄近路琤璁赤馬劫寵契楚岫秦雲次氯酸毳囊存問蹙踏鬥食鈍兵蹲跕放良飛鴻印雪輔角扶疎福熹宮合果凍古稀海倫漢語拼音字母浩涆鴻教葭琯嫁雞隨雞監察江沲将作大匠嬌嫩集録祭尊具爾儁俗扣弦煉汞厘豪領聞攏家滿假南陌盤川炮炙盆景遷搖稍割牛試程思結酸子氣歲景餂弄跳皮筋頹歎莞爾息雞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