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夏至的意思、夏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夏至的解釋

(1) [summer solstice]∶對北半球的居民來說,指太陽到達夏至點的時刻;對南半球的居民來說,指太陽到達冬至點的時刻

(2) [solstice]∶二十四節氣之一,在6月21或22日,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夜間最短

詳細解釋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這天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南半球則相反。至,指陽氣至極,陰氣始至和日行北至。《周禮·春官·馮相氏》“冬夏緻日” 漢 鄭玄 注:“夏至,日在東井,景尺五寸。”《逸周書·時訓》:“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夏至節日食糉。”參閱 黃奭 輯 南朝 梁 崔靈恩 《三禮義宗》(見《漢學堂經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也是最早被确定的節氣之一,具有豐富的天文、氣候和文化内涵。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天文意義

夏至通常出現在公曆6月21日或22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90°,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迎來全年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此後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白晝逐漸縮短,南半球則相反。對于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達到全年最高。

二、氣候特點

雖然夏至标志着陽氣最盛,但并非一年最熱之時。因地表熱量仍在積蓄,高溫天氣多出現在夏至後的三伏天。此時我國多地進入梅雨季,暴雨頻繁,空氣潮濕,需注意防暑降溫。

三、名稱與文化内涵

“夏至”一詞源自《恪遵憲度》:“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古人視其為陰陽轉換節點,夏至後陰氣漸生,萬物生長達極盛。曆史上夏至是重要節日,民間有祭祖、吃面食(如“冬至餃子夏至面”)等習俗。

四、物候特征

夏至三候為:“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反映動植物對陰陽變化的響應。例如,鹿角因陽氣始衰而脫落,喜陰的半夏開始生長。

五、特殊地理現象

北回歸線附近地區(如中國廣東、廣西、雲南)在夏至正午會出現“立竿無影”奇觀,而北極圈内則出現極晝現象。

如需更詳細的氣候數據或曆史習俗,可參考(搜狗百科)、(養生指南)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夏至》的意思

《夏至》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以下幾種不同的意思:

1.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表示夏天的正式開始,也是夏季最高溫的時候。

2. 在民俗學中,夏至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人們會參加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以慶祝夏天的到來。

3.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夏至可以代表夏天的季節,也常用于表達人們對夏日的喜愛和歡樂。

《夏至》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夏至》共由“日”、“肖”、“米”、“止”四個部首組成。

它的總筆畫數為 10 筆。

《夏至》的來源和繁體

夏至的簡化字源于傳統的陳宮篆書,其繁體字為「夏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夏至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夏至的寫法為「夏至日」,與現代寫法有稍許不同。

《夏至》的例句

1. 今天是夏至日,太陽高照,天氣格外炎熱。

2. 每年的夏至,家人會聚在一起,享受美食和歡樂。

《夏至》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1. 組詞:

- 夏至日

- 夏至時節

- 夏至節慶

2. 近義詞:

- 夏日

- 夏季開始

3. 反義詞:

- 冬至

- 寒冷季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