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有的,向來的志願。《後漢書·列女傳·王霸妻》:“今 子伯 之貴孰與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慚兒女子乎!”《舊唐書·儒學傳下·邢文偉》:“公潛申勗戒,聿薦忠規,敬尋來請,良符宿志。” 宋 陸遊 《幽居》詩:“宿志在人外,清心遊物初。”
關于“宿志”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宿志(sù zhì)指素有的、向來的志願,強調長期懷有的志向或目标,常用于書面表達。該詞與“夙志”相通,均表示深藏于心的抱負。
二、經典出處
三、用法與例句
四、近義詞與辨析
五、使用提示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可描述個人或曆史人物對理想、信念的堅持,如“不忘宿志”“符其宿志”等表達。
宿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長時間懷有某種情感或有所追求。它形容一個人在心中長久地保持着對某種理想、目标或志向的堅持和追尋。
宿志的拆分部首是宀(mián,即“宀”字頭,表示與房、屋有關),指示了這個詞與住宿、居住等有關。筆畫數為15畫。
宿志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宿和志分别表示"住宿"和"志向"。
宿志的繁體字是「宿誌」。
在古代,宿志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寫作,繁簡體有所差異。然而,在古時候的标準字形中,它的形狀與現代基本相同。
1. 他多年來一直宿志為成為一名傑出的科學家。
2. 她懷揣着宿志,努力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想。
1. 住宿(zhù sù):暫時居住;提供住宿的地方。
2. 宿主(sù zhǔ):寄生生物或病原體在其上生活或生存的生物、物體。
1. 志向(zhì xiàng):對未來所追求的理想或目标。
2. 野心(yě xīn):追求成功、權力或成就的強烈欲望。
1. 放棄(fàng qì):主動或被動地放棄某種追求或目标。
2. 錯失(cuò shī):失去原本應該把握的機會或時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