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含杯。引申為飲酒。 晉 陶潛 《和郭主簿》詩之二:“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袂。”《梁書·張缵傳》:“居銜觴而接席,出方舟以同濟。” 唐 李白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詩:“愁為萬裡别,復此一銜觴。”
謂飲酒。 明 文徵明 《九日遊雙塔院》詩:“啣觴輒忘世,何似 栗裡 陶 。” 清 陳夢雷 《西郊雜詠》之十二:“伊人當此夜,啣觴不可數。”
“銜觞”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xián shāng,其核心含義為飲酒、舉杯。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解析:
“銜”指用嘴含住或叼住,“觞”是古代盛酒的器具。合起來字面意為“口含酒杯”,後引申為飲酒的動作。
詞義演變:
最初用于描述古代祭祀活動中主祭人舉杯祭神的儀式,後逐漸泛指舉杯飲酒或慶賀的場景。
“銜觞”不僅指飲酒行為,更承載了古代文人的情感與志向。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梁書》《五柳先生傳》等文獻來源。
《銜觞》是源于古代詩詞中的一個詞語,意為執杯敬酒或端壇酬神。它通常用來形容宴會上舉杯祝酒的屬辭,寄托主人對賓客的美好祝願和敬意。
《銜觞》這個詞的部首是“血”和“觸”,其中“血”的拼音是“xue”,筆畫為“9”;“觸”的拼音是“chu”,筆畫為“12”。整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血(9)+觸(12)。
《銜觞》最早出自唐代杜甫的詩作《登高》:“凱風自南方,吹散中山樽。《銜觞》世固一,豪者寫于君。”這裡指的是《詩經》中《銜觞》篇,也就是贊美君王的長篇。後來,這個詞被廣泛用于描寫宴會酒宴的場合。
《銜觞》的繁體字為「銜觴」。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銜觞》的古代漢字寫法為「銜觴」,有一些偏旁部首和結構上的差異。
1. 他們舉杯銜觞,共同慶祝這個喜慶的日子。
2. 在晚宴上,主人銜觞緻辭,祝福大家幸福快樂。
組詞:舉杯銜觞、酬神
近義詞:舉杯、敬酒
反義詞:放杯、敬酒不言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