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仙童 ”。1.仙人前執役的童子。 三國 魏 曹丕 《折楊柳行》:“西山一何高,高高殊無極。上有兩仙僮,不飲亦不食。” 唐 杜甫 《寄司馬山人十二韻》:“有時騎猛虎,虛室使仙童。”《雲笈七籤》卷八八:“仙童握節,侍女焚香。”
(2).用為對高雅隱士的僮僕的美稱。《三國演義》第三八回:“三人來到莊前叩門,童子開門出問。 玄德 曰:‘有勞仙童傳報: 劉備 專來拜見先生。’”
“仙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含義
由“仙”(指仙人、超凡存在)和“僮”(仆從)組成,字面可理解為“仙人的童子”或“具有仙氣的仆從”。
具體解釋
詩詞引用
文化意象
該詞常與隱逸文化關聯,既體現對仙人世界的想象,也反映古代文人對高潔隱士生活的推崇。
“仙僮”兼具神話色彩與世俗尊稱的雙重含義,既可指代神話中仙人的侍從,也可用于現實中對隱士仆從的雅稱,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文學與日常中的靈活運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内容,可參考《折楊柳行》《三國演義》等原著,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詞典。)
仙僮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神仙的仆役或仆人。在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和傳說中,仙僮常常是仙人或神仙的助手或隨從。
根據《康熙字典》,仙僮的部首是亻(人字旁),它的總筆畫數是9畫。
仙僮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如《封神演義》、《山海經》等。在這些文獻中,仙僮常常被描述為擔任仙人的跟從和幫助,具有一定的神奇能力。
仙僮的繁體字為「仙僮」,保留了原漢字的形态和意義,并沒有發生特别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差異,仙僮也不例外。雖然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仙僮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大緻上仍然可以辨認。例如,在《說文解字》等古代字典中,仙僮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筆畫的順序和結構略有差異。
1. 傳說中,王母娘娘身邊常有一群仙僮侍奉左右。
2. 孫悟空是唐僧師徒四人中的仙僮。
3. 據說仙僮們擁有令人羨慕的長壽和神奇的能力。
1. 仙侶:指仙界中的伴侶和愛人。
2. 仙境:指仙神居住和活動的地方,是一個優美神秘的場所。
3. 仙山:指被認為是神仙居住的山峰,常常是修煉和修仙的地方。
1. 神仆:指為神靈服務的仆人或助手。
2. 仙人隨從:指仙人身邊的跟隨者和助手。
凡人:指普通人,與神仙或仙人相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