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家的器物。亦指持官家器物之人。《周禮·天官·阍人》:“凡内人、公器、賓客,無帥,則幾其出入,以時啟閉。”
(2).共用之器。多用于比喻。《莊子·天運》:“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生之蘧廬也。” 郭象 注:“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 唐 高彥休 《唐阙史·崔相國請立太子》:“崇高之名,博施之利,天下之公器也。”此喻名利。《新唐書·讓皇帝憲傳》:“儲副,天下公器,時平則先嫡,國難則先功,重社稷也。”《舊唐書·張九齡傳》:“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為先,勞舊次焉。” 唐 王維 《獻始興公》詩:“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此喻太子之位、官爵。《資治通鑒·漢文帝十年》:“﹝ 司馬光 曰﹞:‘臣愚以為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此喻法制。 明 王衡 《鬱輪袍》第四折:“我隻道天下惟有文章公器,稱得斤播得兩。” 劉半農 《奉答王敬軒先生》:“文字是一種表示思想感情的符號,是世界的公器。” 黃節 《李氏焚書跋》:“夫學術者天下之公器,王者徇一己之好惡,乃欲以權力過之,天下固不怵也。”此喻文章、文字、學術。
(3).比喻國家的有才能的人。 唐 劉長卿 《題冤句宋少府廳留别》詩:“世上無此才,天生一公器。” 唐 白居易 《除韋貫之平章事制》:“某官 韋貫之 ,溫重明正,國之公器,當官必守,臨事能斷。”
"公器"是漢語中承載重要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從兩方面解析:
一、象征國家權力的器物 指代象征國家政權的禮器與信物,如鼎、鐘、玺等。《周禮·春官》記載"公器不假",強調這類物品專用于國家祭祀、朝會等重大儀式,體現禮制社會的權力象征體系。唐代孔穎達疏解《禮記》時,特别指出"圭璋特達"等玉器作為公器的政治屬性。
二、社會公共事務的載體 引申指社會共有資源或公共職務,《辭海》定義為"衆人共用之器物或職位"。《莊子·天運》雲"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強調社會名譽的公共屬性。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闡釋"天下為公"時,将官職體系納入公器範疇,強調其服務公衆的本質特征。
該詞演變過程折射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從具體的祭祀禮器(《左傳·宣公三年》載九鼎為"天命"象征),到抽象的社會治理概念(《明夷待訪錄》論"天下為主,君為客"),始終強調公共屬性與責任倫理的統一性。
“公器”是一個具有豐富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比喻引申
“公器”一詞從具體器物發展為抽象的社會概念,貫穿古今的核心理念是公共性與公平性。其多義性反映了漢語詞彙在曆史演變中的文化深度。
哀喜交并半輩子幫閑抹嘴禀懼并心采綴滄溟池館幢幢礎舃摧心疊韻嘀咕二蘇翻陷分乖耕農革心官臣官賞貴庾豪惡澒濛價例潔峻襟袖絕活菌蠢拉碴鲢胖頭練習生荦荦大者蟒袍玉帶眠宿摩肩呐口鳥語花香颞颥盆山輕僞山砠水厓是即獸君狩人説是碩望松院酸黃虀堂客糖蘿蔔添菜鐵柱宮推敵圍捕韋平微語紋縷兒閑構香腮席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