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戰。《莊子·盜跖》:“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史記·樊郦滕灌列傳》:“ 絳侯 等既誅諸 呂 , 齊王 罷兵歸, 嬰 亦罷兵自 滎陽 歸。” 唐 馬戴 《征婦歎》詩:“但見請防胡,不聞言罷兵。”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民義師》:“俄而省河兩岸,義勇呼聲震天。酋大懼,乃以罷兵修好,請自此不言入城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南北代表會議第三次會議錄》:“民軍 清 兵於十一日起,七日之内,一律罷兵,不可再生衝突。”
罷兵是漢語中表示停止軍事行動的複合動詞,其釋義可從三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罷"字原指停止、結束,《漢語大詞典》釋為"止息;廢除";"兵"指兵器或戰争,《說文解字》解作"械也"。組合後,"罷兵"特指交戰雙方達成停戰協議,如《古代漢語詞典》載:"停止戰争,休戰"。
二、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春秋典籍,《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乃遣當陽君、蒲将軍将卒二萬渡河,救钜鹿。戰少利,陳馀複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将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将,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将軍,諸侯皆屬焉。"中"諸侯罷兵"即典型用例。至明清時期詞義擴展,可指民間械鬥平息,如《紅樓夢》所述宗族沖突的調解。
三、現代用法 在當代漢語中保留本義,多用于曆史叙述或外交辭令。教育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特别注明其書面語屬性,常見于"籤訂罷兵協議""雙方罷兵言和"等政論語境。古漢語專家王力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強調,該詞與"休戰"存在細微差異——"罷兵"側重主動終止戰事,而"休戰"可指暫時性停火。
“罷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停止戰争或結束軍事行動,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罷兵”強調戰争的終止,既有主動決策(如政治和解),也有被動結果(如戰局不利)。其用法多與曆史事件或正式協議相關,體現古代軍事與外交的關聯性。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白霓筆底龍蛇博學多才蟾輪丑問帶劍道傍築室等高種植等惠斷決如流斷鴈放飯流歠風鳗怫然作色膚如凝脂根詞歸耕孤駒洪幹滑淖化痰恚駡建築物焦煙荩草金剛砂晉級具載鍞锵樂昏兩栖動物廉介冽冽賃作鸾孤美厚閩海末業佩巾潑墨紫黔江清埽窮秋戚戚嗟嗟入土深微試片石虛中水尾殺戍陀羅死沓沓松柏後雕宿賊同塵合污屯據先媪小患小年消症謝安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