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兵的意思、罷兵的詳細解釋
罷兵的解釋
停戰。《莊子·盜跖》:“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史記·樊郦滕灌列傳》:“ 絳侯 等既誅諸 呂 , 齊王 罷兵歸, 嬰 亦罷兵自 滎陽 歸。” 唐 馬戴 《征婦歎》詩:“但見請防胡,不聞言罷兵。”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民義師》:“俄而省河兩岸,義勇呼聲震天。酋大懼,乃以罷兵修好,請自此不言入城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南北代表會議第三次會議錄》:“民軍 清 兵於十一日起,七日之内,一律罷兵,不可再生衝突。”
詞語分解
- 罷的解釋 罷 (罷) à 停,歇:罷休。罷工。罷課。罷市。罷論(打消了打算)。罷筆(停止寫作)。 免去,解除:罷免。罷官。罷職。罷黜。 完了,畢:吃罷飯。 罷 (罷) 同“吧”。 罷 (罷) í 古同“疲”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網絡擴展解釋
“罷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停止戰争或結束軍事行動,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字面構成:“罷”意為停止、中止,“兵”指士兵或軍隊,合起來即“停止用兵”。
- 核心含義:指交戰雙方主動或被動終止戰争狀态,如籤訂停戰協議、暫時休戰等。
2.曆史出處與用法
- 古代典籍:
- 《莊子·盜跖》中提到“罷兵休卒”,強調戰争結束後恢複和平。
- 《史記·樊郦滕灌列傳》記載齊王“罷兵歸”,描述撤軍行為。
- 文學引用:唐代馬戴《征婦歎》中“不聞言罷兵”,反映百姓對停戰的渴望。
3.使用場景
- 正式協議:多用于描述通過談判達成停戰,如“雙方罷兵言和”。
- 主動休戰:如諸葛亮與東吳合作伐魏後“罷兵修好”。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休兵、停戰、息兵。
- 反義詞:開戰、興兵、交兵。
5.例句參考
- 曆史案例:“酋大懼,乃以罷兵修好”(清代《中西紀事》)。
- 現代造句:“兩國最終罷兵,避免更多傷亡”。
“罷兵”強調戰争的終止,既有主動決策(如政治和解),也有被動結果(如戰局不利)。其用法多與曆史事件或正式協議相關,體現古代軍事與外交的關聯性。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罷兵
罷兵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竹、力,共有13個筆畫。這個詞源于古代的兵器制度。在古代戰争過後,由于農田的被破壞和戰争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人們常常希望結束戰争,恢複安定的生活。于是,“罷兵”這個詞就産生了。
繁體字中,“罷”字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兵”字在繁體中的寫法是“﨔”或“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種,而現在使用的簡化字是在1956年實施的。在古時候,寫“罷”字的方法有很多變化,但通常都是用書法的形式進行書寫。例如,楷書中的“罷”字是由兩個完整的豎筆構成,上面是一橫,下面有一個點,形象地表達了結束戰争的意思。
以下是使用罷兵的例句:
1. 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兩國終于達成協議,罷兵了。
2. 在人民的呼籲下,政府決定罷兵,轉而重點發展經濟建設。
與“罷兵”相關的詞語有:
組詞:罷工(工人因為某種原因而暫時停工)、罷課(學生因為某種原因而暫時不上課)
近義詞:停戰(兩個國家或團體暫時停止戰鬥)
反義詞:開戰(兩個國家或團體開始戰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