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律的意思、憲律的詳細解釋
憲律的解釋
法律,律令。《管子·法法》:“憲律、制度必法道。”《後漢書·杜林傳》:“古者肉刑嚴重,則人畏法令;今憲律輕薄,故姦軌不勝。” 宋 範仲淹 《答竊議》:“中憲不知内朝有此詔命,聞羣口橫議,遂伏閤請加責二人,以正憲律。”
詞語分解
- 憲的解釋 憲 (憲) à 法令:憲章。憲令。憲兵。 指“憲法”:違憲。立憲。制憲。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律的解釋 律 ǜ 法則,規章:紀律。法律。定律。規律。清規戒律。律師。 約束:律己。 中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标準,把聲音分為六律(陽律)和六品(陰律)。合稱“十二律”:律呂(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樂律的器具,以管
專業解析
“憲律”是一個具有特定法律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古代用法和現代語境三個層面進行解釋:
-
字義解析與核心概念
- “憲”:本義指“法令”、“法度”。《說文解字》釋為“敏也”,段玉裁注引申為“懸法示人”。在古代文獻中,“憲”常指國家的根本大法或重要的規章制度,具有崇高性和根本性。例如《尚書·說命》有“監于先王成憲”,《詩經·小雅·六月》有“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 “律”:本義指音律,引申為規範、法則。《說文解字》釋為“均布也”,段玉裁注:“律者,所以範天下之不一而歸于一,故曰均布也。”在法律語境中,“律”指具體的法律條文、規則、準則,具有強制性和規範性。如秦有《秦律》,漢有《九章律》。
- “憲律”結合:二字連用,強調其作為國家根本性、總體性法律規範的性質。它并非指某一部具體的法律,而是指構成國家法律體系基礎、具有最高效力或指導意義的法律原則、根本法度或法律體系本身。
-
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在古代典籍中,“憲律”主要用來指代國家的根本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尤其強調其作為治國理政總章程的地位。
- 指根本法度、總綱法則:如《後漢書·袁紹傳》李賢注引《獻帝春秋》載沮授勸袁紹之言:“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邺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讨不庭,誰能禦之?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将軍其圖之!”其中雖未直接出現“憲律”,但後世常以此類語境理解“憲律”作為國家最高準則的作用。更直接的表述可見于曆代法典序言或論述治國之道的篇章,常将“憲律”與國家綱紀并提。
- 指法律體系或法典:有時也泛指國家的法律整體或重要的法典。例如在讨論立法、司法活動時,“憲律”可指代需要遵循的法律規範總和。
-
現代語境下的理解
在現代漢語和法律語境中,“憲律”一詞的使用頻率不高,更多被“憲法”、“根本法”、“法律體系”等現代法律術語所取代。但在特定的學術讨論、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它仍被用來指代:
- 憲法的精神和原則:強調憲法作為國家最高法律的根本性地位和指導作用。
- 根本性的法律規範:指那些對國家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權利義務等作出最基礎、最重要規定的法律。
- 法律體系的基礎:指構成整個法律體系根基的那部分法律。
“憲律”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核心含義是指國家的根本法度、最高法律準則或基礎性的法律體系。它強調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根本性、權威性和規範性作用。在現代語境下,其内涵主要被“憲法”及“根本法”等概念所吸收和體現。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憲”和“律”的單字釋義及“憲律”作為合成詞的釋義提供了權威依據。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提供了“憲”和“律”在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和例證,有助于理解其原始含義及合成詞“憲律”的語境。
-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提供了“憲”與“律”的字源學解釋,是理解其本義及引申義的基礎。
- 《中國法制史》相關權威教材及專著(如張晉藩著《中國法制史》):在論述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時,會涉及“憲律”所代表的國家根本法度概念及其在曆代法制中的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憲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憲律”由“憲”與“律”組合而成,指代國家的根本法律體系,具體包括憲法和律法。其中:
- 憲:指憲法,即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政治制度、公民權利等核心内容;
- 律:指具體的法律規範,用于約束社會行為、維護秩序。
二、曆史來源與文獻引用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 《管子·法法》提到“憲律、制度必法道”,強調法律需符合治國之道;
- 《後漢書·杜林傳》通過對比古代與當時的法律輕重,指出“憲律輕薄”導緻犯罪增多;
- 宋代範仲淹在《答竊議》中提及“以正憲律”,體現法律對官員行為的約束作用。
三、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法律、政治領域,例如:
- 讨論國家法律體系的構成;
- 分析曆史或現代法律制度的演變;
- 強調法律對社會治理的重要性。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憲律”與現代“憲法”的差異:前者更側重法律體系的整體性,而後者特指國家根本法。此外,古代“憲律”常與具體制度(如肉刑)結合讨論,反映不同時期的法律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暗門襟跋援擘齧不釘點兒不名譽草地差違傳書鴿春甕道山得路疊次地拍鼠分庭抗禮忿忮敷宣诰敕房瓜搭官滿河女曲紅苕氣花馬掉嘴桓靈火消礓石湔裙監鄉夾膝居安局蹄柯榄可體空戶诳告勑命樂歡玲珑剔透力挺溜急柳巷拏訛内等子内聖外王乾糧清婉侵竊韶舉聲淚俱發壽山石刻雙飛燕豎刁熟料殊性鎖靠泝灘湯腳濰坊市無然下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