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宪律的意思、宪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宪律的解释

法律,律令。《管子·法法》:“宪律、制度必法道。”《后汉书·杜林传》:“古者肉刑严重,则人畏法令;今宪律轻薄,故姦轨不胜。” 宋 范仲淹 《答窃议》:“中宪不知内朝有此詔命,闻羣口横议,遂伏閤请加责二人,以正宪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宪律”是一个具有特定法律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古代用法和现代语境三个层面进行解释:

  1. 字义解析与核心概念

    • “宪”:本义指“法令”、“法度”。《说文解字》释为“敏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悬法示人”。在古代文献中,“宪”常指国家的根本大法或重要的规章制度,具有崇高性和根本性。例如《尚书·说命》有“监于先王成宪”,《诗经·小雅·六月》有“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 “律”:本义指音律,引申为规范、法则。《说文解字》释为“均布也”,段玉裁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在法律语境中,“律”指具体的法律条文、规则、准则,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如秦有《秦律》,汉有《九章律》。
    • “宪律”结合:二字连用,强调其作为国家根本性、总体性法律规范的性质。它并非指某一部具体的法律,而是指构成国家法律体系基础、具有最高效力或指导意义的法律原则、根本法度或法律体系本身。
  2. 古代文献中的含义 在古代典籍中,“宪律”主要用来指代国家的根本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尤其强调其作为治国理政总章程的地位。

    • 指根本法度、总纲法则:如《后汉书·袁绍传》李贤注引《献帝春秋》载沮授劝袁绍之言:“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其中虽未直接出现“宪律”,但后世常以此类语境理解“宪律”作为国家最高准则的作用。更直接的表述可见于历代法典序言或论述治国之道的篇章,常将“宪律”与国家纲纪并提。
    • 指法律体系或法典:有时也泛指国家的法律整体或重要的法典。例如在讨论立法、司法活动时,“宪律”可指代需要遵循的法律规范总和。
  3. 现代语境下的理解 在现代汉语和法律语境中,“宪律”一词的使用频率不高,更多被“宪法”、“根本法”、“法律体系”等现代法律术语所取代。但在特定的学术讨论、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它仍被用来指代:

    • 宪法的精神和原则:强调宪法作为国家最高法律的根本性地位和指导作用。
    • 根本性的法律规范:指那些对国家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等作出最基础、最重要规定的法律。
    • 法律体系的基础:指构成整个法律体系根基的那部分法律。

“宪律”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核心含义是指国家的根本法度、最高法律准则或基础性的法律体系。它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根本性、权威性和规范性作用。在现代语境下,其内涵主要被“宪法”及“根本法”等概念所吸收和体现。

主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宪”和“律”的单字释义及“宪律”作为合成词的释义提供了权威依据。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提供了“宪”和“律”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和例证,有助于理解其原始含义及合成词“宪律”的语境。
  3.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提供了“宪”与“律”的字源学解释,是理解其本义及引申义的基础。
  4. 《中国法制史》相关权威教材及专著(如张晋藩著《中国法制史》):在论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时,会涉及“宪律”所代表的国家根本法度概念及其在历代法制中的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宪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宪律”由“宪”与“律”组合而成,指代国家的根本法律体系,具体包括宪法和律法。其中:

二、历史来源与文献引用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

  1. 《管子·法法》提到“宪律、制度必法道”,强调法律需符合治国之道;
  2. 《后汉书·杜林传》通过对比古代与当时的法律轻重,指出“宪律轻薄”导致犯罪增多;
  3. 宋代范仲淹在《答窃议》中提及“以正宪律”,体现法律对官员行为的约束作用。

三、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法律、政治领域,例如:

四、补充说明

需注意“宪律”与现代“宪法”的差异:前者更侧重法律体系的整体性,而后者特指国家根本法。此外,古代“宪律”常与具体制度(如肉刑)结合讨论,反映不同时期的法律特点。

别人正在浏览...

板学奔头儿辩赡不则创议川域杵砧村虔递车抵牛戹运高节高祖父歌欢歌舞戏共默宫瓢耇德国画黑墨合朔轰打化机黄鹂黄夷幻想狐怪恚忿活脱江沚鸡林贾迹水拒狼进虎困桡丽箭飂风缕金衣嫚辱马王菜媒官闷棍难耐难素袅娜辟车千伏请盟器世启右取适渗漏食案始间霜雪束戈卷甲説不清斯翬四离四絶蒐罗香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