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一種風俗。《北史·窦泰傳》:“﹝ 竇泰 母﹞遂有娠。期而不産,大懼。有巫曰:‘度河湔裙,産子必易。’” 唐 呂渭 《皇帝移晦日為中和節》詩:“湔裙移舊俗,賜尺下新科。” 清 陳維崧 《永遇樂·東溪雨中修禊》詞:“湔裙節令,偏将絲雨,添滿一川空翠。”詳“ 湔裳 ”。
“湔裙”是一個源自古代風俗的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 基本釋義
“湔”意為洗滌,“裙”指下裳,合指在水邊清洗衣裙的習俗。這一活動多發生在農曆正月,人們通過酹酒、洗衣等儀式,祈求消災避禍、祛除晦氣。
2. 風俗背景
據《北史·窦泰傳》記載,南北朝時期已有“湔裙”習俗。婦女若遇難産,巫者會建議“度河湔裙”以助順利分娩,可見其帶有禳災祈福的象征意義。後世逐漸演變為正月集體洗衣的節令活動,兼具清潔與儀式功能。
3. 文學中的引用
清代文人周濟在詞作《滿庭芳·珍重經年》中寫道:“年年約,湔裙俊侶,沉醉碧頗黎”,描繪了與友人相約參與湔裙活動的場景,側面反映這一風俗在曆史上的文化影響。
4. 其他解釋
部分文獻中,“湔裙”亦代指女性相關的節慶或社交活動,但核心仍圍繞洗滌祈福展開。需注意,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詩詞賞析。
湔裙是指一種古代女性所穿戴的裙子,多用于形容婦女身着整潔的衣裙裝束。
湔裙的拆分部首是氵(水)、衤(衣),其中氵為濕事之意旁,衤為衣服旁。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湔裙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湔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族服飾文化。湔,古漢語中指洗滌之意;裙,指女子所穿戴的裙子。繁體形式為「鐧裙」。
湔裙在古代有多種不同的漢字寫法。例如西漢時期,「湔裙」的寫法為「漸裙」;唐代則有「漸裙」的寫法。這些不同的寫法反映了時代對字形的演變。
她身着一襲白色的湔裙,宛如仙子一般。
1. 湔洗:指洗滌、清洗。
2. 裙裝:指女性穿着的裙子。
3. 濕裙:指因為濕潤而洗滌的裙子。
近義詞:裙子、長裙、長袍。
反義詞:褲子、短裙、短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