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賢君的意思、賢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賢君的解釋

(1).賢明的君主。《國語·越語上》:“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 宋 秦觀 《國論》:“若以功業言之,則 始皇 之英偉傑特,又非 武帝 之可比也,然而萬世之下,號 始皇 為暴主,稱 武帝 為賢君。”《清史稿·禮志三》:“且 蜀 漢 至初 唐 不乏賢君,安可闕略!”

(2).指封建時代賢明的貴族或地方官。 漢 王充 《論衡·定賢》:“ 信陵 、 孟嘗 、 平原 、 春申 ,食客數千,稱為賢君。”《三國志·魏志·賈逵傳》:“ 絳 吏民聞将殺 逵 ,皆乘城呼曰:‘負要殺我賢君,寧俱死耳!’” 宋 孔平仲 《孔氏雜說》卷一:“人臣得稱聖君、賢君, 晉 曹攄 一縣號曰聖君。《薛宣傳》‘屬縣各得賢君’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賢君”是漢語中用以指代品德高尚、治國能力卓越的統治者。以下從語義解析、曆史源流及權威文獻用例三方面闡釋:

一、基本釋義 “賢”本義指多才、善德,《說文解字》釋為“多才也”;“君”原指掌握權力的首領,《白虎通義》載“君者,群也,群下歸心也”。二字合稱始見于《孟子·公孫丑上》“賢君必恭儉禮下”,特指兼具仁德與治術的君主。

二、核心特征 據《資治通鑒》記載,賢君需具備三大特質:其一“虛懷納谏”,如唐太宗從善如流;其二“惠民為本”,體現于漢文帝輕徭薄賦;其三“明察善斷”,《貞觀政要》載唐太宗“以銅為鏡”典故即為例證。

三、文獻流變 該詞在《二十四史》中出現逾千次,《論語·子路》載孔子言“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從儒家視角确立賢君标準。現代《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賢明的君主”,強調德治與法治的統一。

網絡擴展解釋

“賢君”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賢明的君主
    指具備高尚品德與治國才能的統治者,強調“德才兼備”與“有所作為”。例如《國語》中提到的“古之賢君”能吸引百姓歸附,如同水往低處流。
  2. 賢明的貴族或地方官
    在封建時代,也用于稱贊有德行的貴族或地方官員,如漢代王充《論衡》中提到的信陵君、孟嘗君等。

二、引證與曆史文獻


三、擴展理解


四、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國語》《清史稿》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囡阿谀奉承百思不得其解百聞不如一見匾桃比校稠膏蕈出拔出街春官差肩翠斾翿旌阏絕非生産勞動風長俸淺府主管蠡窺測故臣鼓作好景不常何鼓淮雨黃梅時節黃煞煞穢奧加二監解家塾浸浸金玉滿堂九回腸斷句倨卡口鬎疬六寝柳屯田煤房鳴磬恁般齧肥派頭十足切謝寝遏青青輕悠悠秋骨屈威日月經天入鄉隨俗三燕石珠水沈太師窗它人鹈峯酡顔窊黩望洋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