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屈尊。《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權 遣 周瑜 、 程普 等水軍數萬,與 先主 并力”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備 遣人慰勞之。 瑜 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儻能屈威,誠副其所望。’”
“屈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權威文獻綜合解讀:
“屈威”讀作qū wēi,意為屈尊,即降低身份以示謙遜,常用于邀請或請求對方時表達敬意。例如《三國志》注引《江表傳》中,周瑜對劉備言“傥能屈威”,即委婉邀請對方屈尊前來會面。
曆史典籍:
出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周瑜以“屈威”表達對劉備的尊重,體現古代交際中的謙辭用法。
例句:“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誠副其所望。”(意為:因軍務在身無法離開,若您能屈尊前來,實為所盼。)
現代延伸: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屈服于權勢”,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佐證,可能是對字面的誤讀。實際應用中,“屈威”仍以“屈尊”為核心語義。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仿古語境,表示對他人地位或行動的尊重,如邀請、拜訪等場合。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避免與“屈服威壓”混淆。
如需進一步探讨詞義演變或具體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注疏或《漢語大詞典》。
屈威是一個漢字詞語,常常用于表示某個人膽敢屈服和威逼的力量。
屈威的拆分部首是屮 (射, 毒),分别采用了“山”和“大”的意義。這兩個部首也同時代表了山脈和巨大的力量。屈威總共有11畫。
屈威起源于古代漢字,其出現可以追溯到中古漢語時期。它的意思是指某個人不屈服于威逼,反而展現出強大且不可戰勝的力量。
屈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屈威。
屈威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基本相同,隻是在字形上略有差異。有些古代文獻中,也可以發現屈威的異體字寫法。
1. 他的屈威精神在這次困境中展現出來。
2. 隻有那些擁有屈威的人才能夠克服困難。
3. 這個民族從不屈威于外來的壓迫。
屈威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例如:
1. 屈威精神
2. 屈威不屈服
3. 屈威力量
1. 強硬
2. 不屈不撓
3. 毅力堅韌
1. 退縮
2. 屈服
3. 虛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