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贤君的意思、贤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贤君的解释

(1).贤明的君主。《国语·越语上》:“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宋 秦观 《国论》:“若以功业言之,则 始皇 之英伟杰特,又非 武帝 之可比也,然而万世之下,号 始皇 为暴主,称 武帝 为贤君。”《清史稿·礼志三》:“且 蜀 汉 至初 唐 不乏贤君,安可闕略!”

(2).指封建时代贤明的贵族或地方官。 汉 王充 《论衡·定贤》:“ 信陵 、 孟尝 、 平原 、 春申 ,食客数千,称为贤君。”《三国志·魏志·贾逵传》:“ 絳 吏民闻将杀 逵 ,皆乘城呼曰:‘负要杀我贤君,寧俱死耳!’”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卷一:“人臣得称圣君、贤君, 晋 曹攄 一县号曰圣君。《薛宣传》‘属县各得贤君’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贤君”是汉语中用以指代品德高尚、治国能力卓越的统治者。以下从语义解析、历史源流及权威文献用例三方面阐释:

一、基本释义 “贤”本义指多才、善德,《说文解字》释为“多才也”;“君”原指掌握权力的首领,《白虎通义》载“君者,群也,群下归心也”。二字合称始见于《孟子·公孙丑上》“贤君必恭俭礼下”,特指兼具仁德与治术的君主。

二、核心特征 据《资治通鉴》记载,贤君需具备三大特质:其一“虚怀纳谏”,如唐太宗从善如流;其二“惠民为本”,体现于汉文帝轻徭薄赋;其三“明察善断”,《贞观政要》载唐太宗“以铜为镜”典故即为例证。

三、文献流变 该词在《二十四史》中出现逾千次,《论语·子路》载孔子言“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从儒家视角确立贤君标准。现代《汉语大词典》定义为“贤明的君主”,强调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网络扩展解释

“贤君”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贤明的君主
    指具备高尚品德与治国才能的统治者,强调“德才兼备”与“有所作为”。例如《国语》中提到的“古之贤君”能吸引百姓归附,如同水往低处流。
  2. 贤明的贵族或地方官
    在封建时代,也用于称赞有德行的贵族或地方官员,如汉代王充《论衡》中提到的信陵君、孟尝君等。

二、引证与历史文献


三、扩展理解


四、例句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国语》《清史稿》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按期薄酌奔崩辨彰避灶播迁不几残害草码草原盛满荡气回肠涤器端木给还歌筵故去海陆空何辜黑昆仑黄中君画桥监抄蒋光鼐见微知着交誉交织惊心骇目锦肆烂炳两三琳腴力排众议龙庙鹭屿鑪竈马首东奶茶骈罗耆耇倾悚虬髯取此缺谬三万六千日审谕赊遥十字街口受降城説鬭疏悻隋珠抬肩挞责天罚托食蓊葧鲜完啸父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