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漸漸。《漢書·酷吏傳·嚴延年》:“賓客放為盜賊,發,輒入 高 氏,吏不敢追。浸浸日多,道路張弓拔刃,然後敢行,其亂如此。” 明 徐榜 《濟南紀政·回生》:“噫嘻! 徐生 之夫妻子女浸浸乎有生氣矣。” 王闿運 《丁文誠诔》:“時冉冉而多留,老浸浸其欺人。” ********* 《社會主義的分析》:“僞説終不能勝真理,曩之經濟學、統計學、天演論,亦浸浸現其不合公理之破綻。”
(2).形容程度深。 唐 尚顔 逸句:“浸浸 三楚 白,渺渺 九江 寒。” 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一:“﹝ 蕭注 ﹞得疾甚危殆,浸浸昏塞,不聞喘息聲。” 明 袁宏道 《過吳戲東江進之》詩:“少年作客時,浸浸慕官長。” 瞿秋白 《餓鄉紀程》八:“領略一回天然的美,可是寒意浸浸,鼻息都将凍絕。”
(3).汗、水等滲出貌。 周而複 《*********大夫》二:“到了山頭,迎面吹來一陣晨風,把爬山累得身上浸浸的汗都吹幹了,濡濕的衣服貼在 邵一平 脊背上,反而感到涼了。”
“浸浸”是一個漢語疊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
表示“漸漸”
指事物逐漸發展或變化的狀态。例如《漢書·酷吏傳》中“浸浸日多”描述盜賊逐漸增多。現代用法如“寒意浸浸”,形容寒冷逐漸加深。
形容“程度深”
強調某種狀态深入或持久。如唐代尚顔詩句“浸浸三楚白”描繪廣闊蒼茫的意境,瞿秋白《餓鄉紀程》中“寒意浸浸”則突出寒冷的強烈感受。
指汗、水滲出貌
描述液體緩慢滲透或積聚的狀态。例如周而複《白求恩大夫》中“浸浸的汗”,或現代例句“汗水浸透了衣衫”。
《浸浸》是一個形容詞,表示水淹沒、浸透的意思。
《浸浸》的部首是水(氵)和心(⺗),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浸浸》一詞最早出現在《洪秀全字集》一書中,是洪秀全先生所創造的新詞。後來,該詞逐漸流傳開來并廣泛使用。
《浸浸》的繁體字為「浸浸」,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浸浸」的寫法略有不同。其古時候的寫法為「涁涁」,字形結構相似,也表示水浸透的意思。
1. 雨下了一夜,大地上彌漫着浸浸的濕氣。
2. 這塊海綿已經被水浸浸了,需要換一塊。
1. 浸泡:泡在液體中使其浸透。
2. 浸潤:液體滲透至物體内部。
3. 浸透:液體完全滲入物體内部。
4. 浸水:被水淹沒。
潤濕、洗濯、水漬
幹燥、瀝水、晾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