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棄末返本 ”。古指棄工商而務農桑。 漢 班固 《東都賦》:“抑工商之淫業,興農桑之盛務,遂令海内棄末而反本,背僞而歸真。”《晉書·食貨志》:“使四海之内,棄末返本,競農務功。” 唐 李白 《明堂賦》:“帝躬乎天田,後親于郊桑,棄末反本,人和時康。”
“棄末反本”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該成語原指古代社會放棄工商業(“末業”),回歸農業(“本業”),強調以農桑為根本的經濟政策。其中:
最早出自東漢班固的《東都賦》:“抑工商之淫業,興農桑之盛務,遂令海内棄末而反本,背僞而歸真。”。這一政策反映了古代重農抑商的思想,旨在通過發展農業穩定社會經濟。
需注意,該成語的核心含義始終圍繞古代經濟政策,現代引申義的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建議優先參考《東都賦》等古籍原文及權威詞典解釋。
棄末反本是一個成語,意為摒棄小節,回歸本源。它寓意着抛棄繁雜瑣碎的事物,追求簡單和本質,回歸原始的狀态。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追求簡約和本真的生活态度。
棄(弓)末(木)反(又)本(本)。
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弓”(3畫)、“木”(4畫)、“又”(2畫)和“本”(5畫)。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為政》一章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其中的“患其不能也”一句,意為擔憂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擔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後來演變為“棄末反本”,意義上有所拓展,強調了回歸本源的意義。
繁體中文的寫法為:“棄末反本”。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是基本的意思和解釋并沒有發生變化。
1. 他通過棄末反本的生活方式,過上了簡單而富有内涵的生活。
2. 她整理自己的書桌,将雜亂的文件棄掉,為了反本,專注于提升自己的學業。
1. 棄雜取精:舍棄雜亂事物,追求純粹和精華。
2. 反躬自省:反思自己的過錯和不足,改正錯誤。
1. 拂袖而去:意味着舍棄一切,離開。
2. 歸于本源:意為回歸本來的狀态。
1. 過猶不及:指超過了適度,有時候過分。
2. 流于表面:形容隻關注表面現象,不深入本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