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未成年者或婦女所系的飾物。語本《禮記·内則》:“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佩容臭”。 孔穎達 疏:“以纓佩之者,謂纓上有香物也。” 宋 葉廷珪 《海錄碎事·衣冠服用》:“香纓以五彩為之,婦參舅姑,先持香纓咨之。” 宋 周邦彥 《丁香結》詞:“寶幄香纓,熏爐象尺,夜寒燈暈。”參閱 後蜀 馬鑒 《續事始·拜帛》。
“香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飾物,其含義和用途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香纓是古代未成年者或婦女佩戴的裝飾物,常以彩色絲帶或織物制成,并綴有香囊。在《禮記·内則》中記載,未成年的男女需佩戴“衿纓”,即帶有香料的飾物,用以表示身份和禮儀規範。
部分文獻提到“香纓”作為成語,比喻地位顯赫、聲望高貴的人(如“香纓”象征品德與權威),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語境判斷。
香纓既是古代禮儀制度的體現,也是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可參考《禮記》及宋代周邦彥《丁香結》等作品。
《香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蒜苗。
《香纓》這個詞的部首是糸(絲字旁),總共有11個筆畫。
《香纓》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古代文人用來形容蒜苗的雅稱。
《香纓》這個詞的繁體字是「香纓」。
在古時候,人們也用「蒜苗」這兩個字來指代《香纓》。
1. 廚師将新鮮的《香纓》拌入涼菜,增添了清爽的味道。
2. 農民種植《香纓》的時間通常是在春季。
- 蒜苗
- 蒜
- 苗
- 蒜薹
- 蒜楣
- 蒜 Caulis Allii Sativi。
由于《香纓》是特指蒜苗,所以沒有專門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