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cify; appease] 保持地方平靜;安撫平定;過去反動政府不顧事理道義,使人民屈從于暴力和強權之下以求安定
吾在卅八年,不能綏靖區域,又值中州兵亂,秦隴倒懸,加以寝患彌笃,實思斂迹避賢。——《晉書·張軌傳》
安撫平定。《漢書·王莽傳上》:“遂制禮作樂,有綏靖宗廟社稷之大勳。” 宋 蘇轼 《賜宰相呂公著乞罷免相位不允诏》:“宰相之責,綏靖四方。”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民義師》:“中外綏靖,不折一兵,不發一矢。”
“綏靖”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政治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綏”本義為登車時用于拉手的繩索,引申為安定、安撫();“靖”意為平定、安甯。二字組合後,原指通過安撫手段使局勢穩定()。
傳統中性義
中國古代指通過安撫政策維護地區安定,如民國時期設立的“綏靖公署”旨在平定地方動亂()。
現代貶義用法
現多指以犧牲原則或他國利益換取暫時和平的政策,尤其在20世紀30年代被英法等國用于對納粹德國的縱容,典型如《慕尼黑協定》()。
1938年英法籤署《慕尼黑協定》,将捷克斯洛伐克領土割讓給德國,試圖“購買和平”,反而加速二戰爆發()。
注:如需了解具體曆史事件細節或語言學演變,可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權威來源。
綏靖(suí jìng)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意為安撫、安定。它通常用來形容處理國際關系中的問題時采取緩和、平息、安撫的态度和方法。
綏靖的部首是糸(sī)+ 革(gé),拆分後可以得到“纟”和“革”兩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綏靖一詞最早出現在《書經·斯禹》中,用來形容禹王的治理方式。在漢字的繁體字中,綏的繁體寫法是綏,靖的繁體寫法是鎮。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綏靖的寫法稍有差異。綏的古代寫法是「綏」,多用于綏甯、綏安等地名之中;靖的古代寫法是「免」,在古文獻中出現頻率較高。
1. 在處理邊界争端時,我們應該采取綏靖的政策,以緩和緊張局勢。
2. 這位領導以其綏靖的态度,成功地化解了兩國之間的争端。
綏靖可以與其他字組成不同的詞語,如:綏靖政策、綏靖主義、綏靖力量等。
綏靖的近義詞有:緩和、平息、安撫。
綏靖的反義詞有:強硬、戰争、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