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象網 ”。《莊子》寓言中的人物。含無心、無形迹之意。《莊子·天地》:“ 黃帝 遊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 知 索之而不得,使 離朱 索之而不得,使 喫詬 索之而不得也。乃使 象罔 , 象罔 得之。”一本作“ 罔象 ”。 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曰:似有象而實無,蓋無心之謂。後用為典故。 唐 趙嘏 《成名年獻座主仆射兼呈同年》詩:“曾失玄珠求 象罔 ,不将雙耳負伶倫。” 明 劉基 《賀新郎·愁思》詞:“ 赤水 珠沉迷 象罔 ,暗塵深、不見 長安道 。” 王闿運 《秋醒詞序》:“豈 象網 三求之後,将鈞天七日之終。”
(2).不真切;模糊不清。 宋 朱熹 《感興詩》之一:“渾然一理貫,昭晰非象罔。”
"象罔"一詞源于《莊子·天地》篇,本義指似有若無的恍惚狀态,後成為中國古代哲學探讨形而上境界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可從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本義 "象"通"像",指具體物象;"罔"意為虛無、迷惘。二字組合構成對立統一的概念,《漢語大詞典》将其訓釋為"無心之謂",即超脫具體形象與主觀意識的絕對空靈狀态。這種解釋源自《莊子》原文"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的寓言記載。
二、哲學引申 在道家思想體系中,象罔被诠釋為"道"的具象化表達。王先謙《莊子集解》指出:"象罔者,若有形若無形,故玄珠可得而亡也",揭示其既超越感官認知又包含存在本質的雙重特性。現代哲學研究認為,這個概念體現了中國古典哲學"非有非無"的辯證思維,與海德格爾的"存在之澄明"存在跨時空的思想共鳴。
三、文學引用 曆代文人常以象罔比喻藝術創作的至高境界。清代劉熙載《藝概》評王維詩作"如空中之音,象罔之境",形容其詩畫中虛實相生的美學特征。當代學者葉朗在《中國美學史大綱》中強調,象罔概念對中國古典藝術"意境說"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仍保留哲學意涵,《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列為書面語詞,釋義為"形容模糊不清的狀态",《辭源》網絡版則着重标注其出自《莊子》的典故屬性。
“象罔”是一個源自《莊子》的哲學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寓言人物與哲學象征
在《莊子·天地》篇中,象罔是黃帝尋找“玄珠”(象征“道”)時唯一成功的人物,與代表智慧的“知”、視覺敏銳的“離朱”、善辯的“吃诟”形成對比。莊子通過這一寓言說明:真正的“道”無法通過理性、感官或語言獲得,而需依賴“象罔”所象征的無心、無形迹、虛實結合的狀态。
引申語義
引申為模糊不清、難以捉摸的狀态,常用于描述事物或思想的非具象性。例如形容某種意境既非完全抽象又非具體可辨。
美學與藝術理論中的意義
在美學領域,“象罔”被解讀為形與無形、虛與實的交融,強調藝術創作中超越表象的深層意蘊。這一概念影響了中國傳統藝術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審美取向。
注意:提到的“捕捉大象的陷阱”釋義與其他權威來源差異較大,可能為誤讀,建議以《莊子》原典及主流注解為準。
八銮悖骜表核表紙标志牌閉藏逼遣察脈唱喚楚居賜蔭脆化摧絶鹾鹹大亂地煞第秩反比例風景談豐昵豶豕福水浮翔格礙狗吃熱尿鬼頭靶法刀詭讬國蔽寒日蝴蝶結回洑活褥虵驕子潔廉瘠鹵進告旌蒲進樂吉瑞極值龛廟空殼寬德來派楞場黎物離綻謾憶内藩破塊祁祁取亂存亡山光束杖理民鐵礦違法亂紀微祿婑堕纖長鄉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