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象罔的意思、象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象罔的解释

(1).亦作“ 象网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含无心、无形迹之意。《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 知 索之而不得,使 离朱 索之而不得,使 喫詬 索之而不得也。乃使 象罔 , 象罔 得之。”一本作“ 罔象 ”。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似有象而实无,盖无心之谓。后用为典故。 唐 赵嘏 《成名年献座主仆射兼呈同年》诗:“曾失玄珠求 象罔 ,不将双耳负伶伦。” 明 刘基 《贺新郎·愁思》词:“ 赤水 珠沉迷 象罔 ,暗尘深、不见 长安道 。” 王闿运 《秋醒词序》:“岂 象网 三求之后,将钧天七日之终。”

(2).不真切;模糊不清。 宋 朱熹 《感兴诗》之一:“浑然一理贯,昭晰非象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象罔"一词源于《庄子·天地》篇,本义指似有若无的恍惚状态,后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探讨形而上境界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可从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本义 "象"通"像",指具体物象;"罔"意为虚无、迷惘。二字组合构成对立统一的概念,《汉语大词典》将其训释为"无心之谓",即超脱具体形象与主观意识的绝对空灵状态。这种解释源自《庄子》原文"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的寓言记载。

二、哲学引申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象罔被诠释为"道"的具象化表达。王先谦《庄子集解》指出:"象罔者,若有形若无形,故玄珠可得而亡也",揭示其既超越感官认知又包含存在本质的双重特性。现代哲学研究认为,这个概念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非有非无"的辩证思维,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澄明"存在跨时空的思想共鸣。

三、文学引用 历代文人常以象罔比喻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清代刘熙载《艺概》评王维诗作"如空中之音,象罔之境",形容其诗画中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当代学者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强调,象罔概念对中国古典艺术"意境说"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哲学意涵,《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列为书面语词,释义为"形容模糊不清的状态",《辞源》网络版则着重标注其出自《庄子》的典故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象罔”是一个源自《庄子》的哲学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1. 寓言人物与哲学象征
    在《庄子·天地》篇中,象罔是黄帝寻找“玄珠”(象征“道”)时唯一成功的人物,与代表智慧的“知”、视觉敏锐的“离朱”、善辩的“吃诟”形成对比。庄子通过这一寓言说明:真正的“道”无法通过理性、感官或语言获得,而需依赖“象罔”所象征的无心、无形迹、虚实结合的状态。

  2. 引申语义
    引申为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状态,常用于描述事物或思想的非具象性。例如形容某种意境既非完全抽象又非具体可辨。

  3. 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意义
    在美学领域,“象罔”被解读为形与无形、虚与实的交融,强调艺术创作中超越表象的深层意蕴。这一概念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取向。


注意:提到的“捕捉大象的陷阱”释义与其他权威来源差异较大,可能为误读,建议以《庄子》原典及主流注解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白螭白幍谤诽阪泉巴渝舞赑风不和布让簿伍不长俊册文逞芳彻扎出纶丛细打鑔打斗地方部队鼎定东台枙臬放宽放哨肥缺奉帚敷蘛过年绗綫纥支支花簇锦攒花花緑緑黄狖桓山鸟婚外恋骄舒教坛禁欲主义纠勒均田锯沙凯风寒泉之思伉特廖仲恺砻刻马匙木叶蝶酿王贫落跄跪壤埊襦缊撒沁圣明乐受事铁碇隤照晚田像形宪职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