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象网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含无心、无形迹之意。《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 知 索之而不得,使 离朱 索之而不得,使 喫詬 索之而不得也。乃使 象罔 , 象罔 得之。”一本作“ 罔象 ”。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似有象而实无,盖无心之谓。后用为典故。 唐 赵嘏 《成名年献座主仆射兼呈同年》诗:“曾失玄珠求 象罔 ,不将双耳负伶伦。” 明 刘基 《贺新郎·愁思》词:“ 赤水 珠沉迷 象罔 ,暗尘深、不见 长安道 。” 王闿运 《秋醒词序》:“岂 象网 三求之后,将钧天七日之终。”
(2).不真切;模糊不清。 宋 朱熹 《感兴诗》之一:“浑然一理贯,昭晰非象罔。”
“象罔”是一个源自《庄子》的哲学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寓言人物与哲学象征
在《庄子·天地》篇中,象罔是黄帝寻找“玄珠”(象征“道”)时唯一成功的人物,与代表智慧的“知”、视觉敏锐的“离朱”、善辩的“吃诟”形成对比。庄子通过这一寓言说明:真正的“道”无法通过理性、感官或语言获得,而需依赖“象罔”所象征的无心、无形迹、虚实结合的状态。
引申语义
引申为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状态,常用于描述事物或思想的非具象性。例如形容某种意境既非完全抽象又非具体可辨。
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意义
在美学领域,“象罔”被解读为形与无形、虚与实的交融,强调艺术创作中超越表象的深层意蕴。这一概念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取向。
注意:提到的“捕捉大象的陷阱”释义与其他权威来源差异较大,可能为误读,建议以《庄子》原典及主流注解为准。
《象罔》是指一种古代神话中的怪兽,形状独特,具有狮头象身、龙爪虎齿、犀角兽尾等特征。它在古代文化中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象征着权威和威严。
《象罔》的第一个字“象”是由部首“豕”和音符“象”组合而成的。它的笔画数为11,依次为横、竖、撇、捺、竖、撇、捺、撇、点、横、横。第二个字“罔”是由部首“网”和声符“亡”组合而成的。它的笔画数为21,依次为横、横、竖、横、撇、竖、横、横、横、竖、横、横、竖、横、竖、竖、竖、竖、横、横、横。
《象罔》一词源于古代神话传说,被广泛使用在文学作品、绘画和雕刻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象罔》的古代写法为“⺪⼏”。
1. 他穿着一件刺绣着象罔图案的龙袍,显得威严无比。
2. 这幅字画上描绘着一只栩栩如生的象罔,极具艺术感。
1. 象征
2. 象样
3. 象征性
4. 象形文字
1. 瑞兽
2. 神兽
3. 福兽
1. 平凡
2. 普通
3. 丑陋
白文印惫赖冰桥冰麝朝更夕改称意才出厂价出家归道春雨如油担仆担心碘酊抖神儿方边左右干霄蔽日公琴狗眼看人龟书聒絮国衆海濶天空后禄画舸湖池虎跳峡尖团简秀讦直羁梏进修生括约肌两优释褐凉州词娄罗鸾鉴门教民变命理娘娘庙闝院钱纸揉辐杀断设摆深眷沈寞深入显出穗子泰否脱氢婉晚违害握河无与比伦香扇显贵相位萧帝寺邪眺熁铁石